1. 首页 > 比赛动态

4月6日辽宁vs吉林-辽宁vs格鲁吉亚解说员

如何评价西部决刺vs勇士帕楚里亚垫脚一事

4月6日辽宁vs吉林-辽宁vs格鲁吉亚解说员

NBA西部决赛第一场,甲骨文联合中心,马刺挑战勇士,本来就是一场看点极多的比赛,又加上了帕楚里亚“强硬的防守”,使得两队球迷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骂战,作为一名火箭球迷,试着冷静分析这一件事。

首先对于帕楚里亚,33岁的格鲁吉亚中锋,在老鹰与雄鹿的整整10个赛季默默无闻,一个屋内线蓝领的身份甚至有些平庸,直到15-16赛季,在夏季运作极为失败的小牛,帕楚里亚似乎成为库班的唯一收获,而这也成就了帕楚里亚,16-17赛季290万美元被带到金州,也算是弥补了勇士内线的空缺。

至到西决G1,在伦纳德一次跳投落地时,帕楚里亚向前一跨,似的伦纳德落地时扭伤脚踝,伤得伦纳德之后的马刺随即打出一波18-0的攻势将缩小到5分,末节杜兰特在没有伦纳德防守的情况下,带领球队最终拿下比赛,取得了系列赛首胜,抢占先机。

G1的转折点,伦纳德,帕楚里亚,随后在网上便铺天盖地的都是对于帕楚里亚的谩骂,“球品极差”“打球极脏”,但冷静下来,便会发现,在此之前帕楚里亚并不是“球品差”的代表,相比格林,贝弗利,帕楚里亚则更像是一个蓝领球员。

由此,帕楚里亚的这一行为故然有故意之嫌。但对于其过激的评价则有失冷静。

最后说一说缺了伦纳德的马刺。GDP的马刺,邓肯的退役,帕克的赛季报销,仅存在的马努一个38岁的老将。如此一支球队却可以4-2淘汰灰熊与火箭,与火箭的G6,面对倾全之力的火箭,一场39分的大胜使得休城毫无脾气,马刺的强大不在于巨星的抱团,个人的单打独斗,他们大胜强大更体现在一个体系的强大,波波维奇的沉稳,全队的三军用命和极高的战术素养。

帕楚里亚垫脚一定是西决的转折点,但对于老道的马刺谁有敢低估系列赛才刚刚开始。胜者定会书写历史,败者定会昂首离开

2019北京**节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片子?

有一部在2019北京**节展映过的篮球**《绝杀慕尼黑》值得推荐一下。

篮球是世界第二大运动,篮球**也是体育**里重要题材。

光是今年就已有三部篮球**登陆中国内地大银幕了。

1月有美国片《德鲁大叔》,豆瓣6.4,票房1200万。

3月有西班牙片《篮球冠军》,豆瓣7.3,票房60多万。

6月,则迎来了俄罗斯片《绝杀慕尼黑》。

豆瓣评分8.3分,好于90%运动片。

目前中国内地院线正上映的片子里,也属它口碑最好了。

这部2017年12月底在俄罗斯上映的**,是以30亿卢布(约人民币3.2亿)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票房纪录的。

它根据真实改编,不过12年慕尼黑奥运会对现在年轻人来说太久远了,只在历史书上知道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对于男篮决赛的戏剧性最后3秒一无所知。这部**就是以这场比赛为高潮,讲述了当时苏联男篮国家队的故事。

体育**一般都以世界通用的励志燃情为基调,没有太多观影门槛,不是篮球迷,也能get到《绝杀慕尼黑》的激动人心。

但不可否认,“体育和政治无关”只是理想,实际上政治无孔不入,这场决战发生的时间很特殊,所以需要了解一点历史背景,才能更好融入剧情。

上世纪70年代,还是冷战正酣的时期,美苏争霸是国际局势主旋律,外交、军事、航天、体育等等各方面都在竞赛。美苏都是体育大国,苏联时期是集结了众多加盟共和国的优秀人才,所以在这支男篮国家队里有格鲁吉亚人、有立陶宛人等。

当时苏联男篮是欧洲冠军,也在巴西的洲际比赛拿了冠军,但美国男篮更是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梦之队。

政治高压、奖金微薄,苏联男篮是一个心怀小算盘的团队。

新上任的教练加兰任,是为了给坐轮椅的儿子攒治疗费和出国条件而战。扮演者是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凭此片在俄罗斯拿了影帝,他还参演过《碟中谍4》(饰演克宫爆炸后追捕阿汤哥的俄罗斯警探),所以我们看他会有点眼熟。

11号心系格鲁吉亚家乡,酝酿提出退队申请。(哈哈,俄罗斯人的名字不仅如片中展示的难为比赛解说员,也难为我们观众了,顺便怨念一下俄罗斯叫安德烈的人好多啊)

10号是全队得分王,自视甚高,对新教练不信服,膝伤隐患一度还成为小悬念。

5号被立陶宛策反,有出逃意象,要是不拿到奥运冠军,可能被当局灭口。

7号隐瞒自己有近视看不清传球,怕被驱逐出队。

9号不满总是担任传球助攻角色,也想自己进球得分当英雄。

14患有当时罕见的心脏病,为了继续打球隐瞒病情,但纸包不住火。片中穿插的爱情线也在他身上。

连队医都肩负着监视和窃听队员的隐秘任务。

新教练是个强硬派人物,上任伊始就和体育高层约法三章谈条件:要退货一些队员、要用美式训练方法、要能让队员多出国参赛。

并在新闻发布会上公然宣称要在慕尼黑奥运会击败战神美国男篮,说出了**海报上那句名台词“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他的自信言论引发了舆论哗然,体育高层也如临大敌,一旦说到没做到,在当时的环境下,政治前途堪忧。

我相信,队员们虽然有些也吐槽教练“口无遮拦”给他们带来压力,但内心里还是会被教练的豪言壮语激发到,作为运动员,都有胜利的进取心。

影片前半段其实很平常,跟其他体育**差不多套路,聚焦在新教练和高层角力、和队员磨合以及一些训练和比赛的片段,通过一些事例塑造群像,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看人物的行为选择。

率队去美国参加友谊赛那一段还挺有意思,苏联男篮国家队不仅被美国街头篮球的小伙虐,还被美国大学生球队接败,队员信心跌倒谷底,教练倒是成竹在胸,是啊,输不可怕,从输中汲取经验、默默偷师才是要务。

片中有多次篮球比赛场景,运动镜头、慢镜、摇镜、快速剪辑、全景、特写都有,再加上体育**必备的激荡配乐,配合使用就觉得临场感很强。

这些苏联球员几乎都不是由篮球运动员饰演,是选角后突击训练的,但动作和气质还是和篮球员蛮匹配的。

还有那些复古的服装和道具,看着也很有70年代的feel。据说篮球也是特制的,但我看不出差异,哈哈。

最高潮的自然就是奥运会决赛的戏码,这场比赛不仅是两支篮球队的比拼,更成为两个国家的较量。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苏联官方原本准备让苏联队退出男篮决赛,既是政治姿态,又避免了万一输给美国男篮不好交差,但最后还是奥林匹克精神占了上风。

最后三秒钟那一段,我第一感觉是挺扯的,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来,美国队都庆祝过两次胜利了,又生生被按回板凳,美国队怎么可能就范?

日常体验里三秒钟很短,眨两下眼就没了,但在NBA赛场,我们见识过很多读秒奇迹,3秒可以得5分,8.9秒可以得8分,甚至还有过0.4秒绝杀。可放眼在上世纪70年代的篮球比赛就很罕见了,那时候篮球场地还没有三分线,一场篮球赛得分也就是四十来分就可取胜,不像现在NBA比赛动辄就上百分。

但这慕尼黑三秒绝杀奇迹是真实存在的,影片最后滚字幕时放出了历史影像,苏联就是这么赢下了美国,真是不可思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