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组-大学足球联赛故事
给我几个足球明星成才故事
卡卡的成才故事 卡卡,一个23岁的英俊小伙儿,现在已经成了AC米兰球迷狂热追捧的偶像。而在巴西国家队,他也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球员。而在卡卡的心中,能够帮助AC米兰和巴西队赢得尽可能多的荣誉是他最大的梦想,而现在没有人怀疑他正在向自己的梦想步步迈进。
家境殷实的足球天才
同罗纳尔多和里瓦尔多等众多出身贫民窟的球星不同,卡卡出生在巴西利亚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卡卡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中学教师。每年他们都会抽出时间去四处度假。
卡卡从小就非常喜欢踢足球,他的父母也都喜欢足球,不过他们给卡卡定下一个规定,那就是如果成绩不好就不许踢球,幸好卡卡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不过卡卡的父母做梦都没想到他们的儿子竟然会成为大球星。
急速蹿升的足球之路
卡卡的足球之路非常平坦,2000年,他入选了巴西少年队,并来到巴西著名的圣保罗俱乐部踢球。很快他就用出色的表现成为球队的****。但到了2003年,由于圣保罗俱乐部丢掉联赛冠军。球队****卡卡成了愤怒的球迷围攻的对象。很多球迷认为,卡卡在场上太文雅了,像女人,这导致圣保罗球风偏软。
很快,才华出众的卡卡成了欧洲豪门争夺的目标,最终他在2003年夏天以850万欧元的身价转会AC米兰。事实上AC米兰高层也对卡卡能否适应球队很担心,此前球队已在转会上吃到不少教训。但是卡卡却用令人惊艳的表现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在对阵安科纳的意甲处子战中,卡卡为舍甫琴科贡献了一个绝妙的助攻。此后卡卡开始了他神奇的演出,他不仅把里瓦尔多和科斯塔挤到板凳上,而且频频助攻,而且打进10个进球,帮助AC米兰提前两轮夺冠。在上赛季意甲评分中,卡卡的平均分超过7分,这比马拉多纳(6.93分)、济科(6.74分)和普拉蒂尼(6.48分)的首赛季意甲评分都要高。
巴西足球名宿济科说:“卡卡让我想起苏格拉底,他是近年来巴西足球最大的发现。”巴西队主帅佩雷拉说:“他和阿德里亚诺将保证巴西队继续前进,有了卡卡,你不仅能够获得胜利,而且能够充分体会足球的乐趣。”
用情专一的腼腆男孩
同痴迷女色的罗马里奥、罗纳尔多等巴西球员相比,天性害羞的卡卡似乎是巴西足球的另类。
在2002年,卡卡一次代表圣保罗队去客场打比赛,在机场一名疯狂的球迷突然冲破保安的防守,跑到卡卡跟前疯狂地亲吻卡卡。对不少巴西球星来说,这似乎是证明他们有魅力的机会,但没想到卡卡竟然大惊失色,大声尖叫救命。而当保安把这名女球迷带走时,卡卡面色苍白,双腿都在发抖。
很多人都奇怪卡卡似乎对女人没有什么兴趣。事实上卡卡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女友——卡萝尔。事实上这是卡卡的第二任女朋友。据悉,他的第一任女友是因为陪伴在卡卡身边,无休止地面对签名、拍照和采访而毅然选择分手,卡卡因此很少就感情问题向外界透露。不过在去年底,曾传出意大利美女法比亚尼热烈追求卡卡,而卡卡舍弃卡萝尔的传闻,不过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真的。卡卡说:“我现在感到非常幸福。我喜欢和卡萝尔相处的日子,就像其他恋爱中的情侣一样。但现在还不是结婚的时候。”
现在卡卡已经适应了米兰的生活,并且热烈地爱上了这个城市还有伟大的AC米兰。他说:“我喜欢打高尔夫球,去意大利餐馆吃饭,还喜欢去旅游。”在卡卡的心目中,为AC米兰和巴西队去赢得更多的荣誉是他的最大愿望,而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他能够做得更好。
“像卡卡这样的天才要50年才能诞生一个,他给巴西的年轻队员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巴西队主教练佩雷拉
“买卡卡是绝对值得的,虽然我们在他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少,他将是米兰未来的灵魂人物。”——AC米兰俱乐部主席贝鲁斯科尼
与许多年轻时家庭贫困的球员不同,卡卡自幼成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本来想考大学的他,却最终选择了足球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卡卡的成长道路如同巴西足球的影子,基础牢固、培养体系完善、成才率高。
卡卡是巴西球星中少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一员,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颇具数学天赋。
卡卡出生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后来举家迁往圣保罗这个足球之乡。卡卡自幼混迹于街头足球,还是圣保罗队的球探发现了他,将他带到少年队。当时的卡卡并不想把足球作为毕生事业,他想读书,但足球的残酷性和现实性使他放弃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足球。
在卡卡13岁那年,圣保罗少年队进入全国决赛,点球大战中卡卡王动要求第一个主罚,他轻轻地将球踢出,成功骗得对方门将,坚定了主帅克鲁斯培养这位充满自信、天赋无穷的小男孩的信心。
克鲁斯是当年在圣保罗青年队带卡卡的教练,当他寻找卡卡过去的录像带和照片时,嘴角挂着一丝得意的笑容。克鲁斯拿着一张照片回忆道:“那次在青年联赛的决赛中,我们打到了点球决战,卡卡走过去拿到球要求第一个主罚。卡卡轻轻地将球踢出,就好像根本没有碰到球一样,但门将扑到了另一边。这就是13岁寸的卡卡,没有力量却展现了自己的天赋。我相信只要他的身体技能训练好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一点在莱昂纳多来这里谈判收购卡卡的时候我就对他说过。”
之后,在米兰的专项资金协助下,圣保罗队为卡卡量身制定了身体素质和球技训练计划,其中的身体训练工作交给体能教练图里奥。在圣保罗人人都知道,生卡卡是父母的事情,而成就了“完美机器”卡卡的工程师则是图里奥。图里奥回忆道:“当时卡卡仅仅15岁,没有什么表现。当时他是最小的,比赛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当时对他的父母说,不要着急,他还会成长,现在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当卡卡到17岁的时候,他已经长到了1米80,我明白了,是时候开工了。”
图里奥帮助卡卡17岁时长到1米80,第二步就是增加体重,这项训练分两步走,第一阶段为期1年,第二阶段为期6个月,每周训练三天,辅以先进的仪器跟踪,还在饮食上对他进行控制,每天至少要摄入1500大卡的热量,还要服用肌酸和蛋白质帮助提高肌肉力量,“我们给他服用肌酸是有限制的,先服用3个月,然后停止1个月,然后再继续3个月。我们就这样陪伴着卡卡成长,他的速度、身体柔韧性以及心血管技能都在提高着,这一切又伴随着他的力量增加。卡卡的身体条件在圣保罗是最出色印,尤其是吸氧功能,总比其他人先恢复能量,这就是为什么他总能打满全场比赛。”图里奥说道。
下一步就是训练卡卡加强远射,因为这是在欧洲生存的重要条件,并要求他冷静、坚韧,甚至还在成名前就教他如何大方地应付媒体和追星族。就这样,三年下来,AC米兰为圣保罗的这个绿茵精品训练支付了1100万美元,之后,卡卡顺理成章地去了AC米兰。
在2001年,卡卡被评选为南美洲最佳年度新人。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卡卡。直到2003-2004赛季前他加盟了AC米兰,人们才更多地了解到了卡卡。AC米兰俱乐部最初的想法是将卡卡租借到小俱乐部锻炼,但卡卡并没有选择这样的成长道路。他继续留在了米兰,仅仅过了半个赛季,他便成为了主力队员,让鲁伊·科斯塔成为替补,而里瓦尔多由于打不上主力,被迫远走他乡。
可以说,里瓦尔多是卡卡成长的镜子。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里瓦尔多和卡卡是风格完全不同的球员。按巴西人自己的说法,里瓦尔多使球队思考,卡卡则让球队奔跑。
在佩雷拉当时的设想中,卡卡是未来顶替里瓦尔多的最佳人选,这句话说完没多久,卡卡就已经完全取代了里瓦尔多。但对卡卡来说,他还年轻,里瓦尔多在巴西队的经历必将成为卡卡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一面镜子。1993年,里瓦尔多第1次亮相国家队,表现出色并攻进1球,但在随后的比赛中却黯然失色,最终没有被佩雷拉带到美国世界杯,而是选择了更年轻的罗纳尔多。当然,卡卡与当年的里瓦尔多相比有着心理更为稳定的优势,与1994年的罗纳尔多一样,他第一次世界杯之旅就获得冠军,日韩世界杯的五冠经历对他的帮助不小。
卡卡平时戴着眼镜,因为他阅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在球场上没有视力问题。仅仅一副眼镜,更增添了卡卡的书生气质。
我敬佩的运动员_200字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想向你们推荐我最喜欢的运动故事书是《放弃射门》。故事讲了:一次英国足球联赛的利物浦队对阿森纳队。在63分钟22岁福勒进了禁区,禁区除了守门员空无一人。福勒完全有把握进球,但是,福勒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的射门动作,守门员西曼冲到福勒面前,福勒为了避免受伤,收脚摔倒了,放弃射门了。表现出高尚的体育品德,并收到了国际足联秘书长的表扬信。
我十分喜欢西曼的体育精神,因为西曼为了避免受伤,竟然放弃射门。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西曼的体育精神。
祝同学们
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谁知道自我保护的小故事啊?
人要学会保护自我,这已成为处世的基本宗旨。人是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的,失去了这个存在前提,就不需要吃穿住行,就不需要七情六欲,就无需谈什么名气地位。正由于出现了这个前提,于是将这个“保护自我存在”为一切思想行为的出发点,并美其名曰“明哲保身”。事实上也是如此,不善于保护自己,肯定不明智。伟大领袖为了自身的价值,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重,不惜万里长征将自我与民族利益结合在一起;为了证明他的建设能力,又发起了运动,同样是自我与民族的关系;为了捍卫自己的地位,他老人家又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概不例外,离不开“国家”两个字。林副主席为了保障他的地位,也只好违心的举着红宝书,一旦“违”不下去了,只好选择反戈。可惜他自不量力,只有一条不归路可走,这是他“不明”的体现。
从中国的历代帝王、臣僚到各领域的“权威”和芝麻官,无不选择了这种“保”。正是由于有了这个“保”,才有老子说的就是圣旨,不容篡改,有了绝对领导,有了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之举动,有了臣僚的阿谀奉承、混淆黑白;正是由于有了这个“保”,才有几千年来遵循宣传“仁”的理念,以防止百姓造反;正是由于有了这个“保”,才有一切道理的前提——引经据典,以至于现在的论文还是一样;正是由于有了这个“保”,才有压制新思维、保持老传统、维护既得学术地位的现象;正是由于有了这个“保”,才有了对***的理论的研究,才强调指出,某某书记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竟不知道,领导的天赋在于管理艺术,而不在于学术,更别说哲学理论。
在这种“保护自我存在”的前提下,中国人失却了逻辑。要指导,起码的逻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方法,除非是学龄前儿童或傻瓜。一名网友芦笛在《中式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指出了这个人荒谬的思维方法,他的结论是要补上逻辑这一课。我认为,在教学中灌输一些逻辑知识,能更理性地把握思维规律,但真正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上克服“保”字。
中国人概念不清是如何形成的?反复照搬前人的说法,前人没有提到的,就只好在原有的概念上不断扩展它的外延。中国一个“气”,本来是“米”和三个阴符(“彡”的相反形式,或类似“巛”),自然是饮食作用下生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形式。先人又认识到,自然界也存在类似的力量在作用万物,是形而上的,于是造出另外一个“炁”字。可中医经典中,只用“气”,而不用“炁”,于是后人因袭前说,不论哪种气,都用一个字来替代,就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不证而论”是自我标榜、卖弄玄虚的表现。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为了标榜自身理论价值,体现他的地位,故意卖关子,留一手。一些人是根本不懂原理的含义,将似是而非的原理当作了他的依据。“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正是在不理解对立原理下得出的观点,不理解一切对立都是在认识对象之“同”的基础上形成的。
乱用类比推理是理屈词穷的表现。人为什么要有大公精神,什么情况下才具备大公精神,老子不清楚,一些人目前也患糊涂,不会从杠杆支点为0实现平衡的原理中悟出一些道道来,不知道从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中类推一些道理,于是只好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至于“风寒暑湿燥火”的类比,则是过分强调共性,没有突出个性的问题,如同过分强调某某国家***的“理论”一样,似乎千篇一律都得按这个思路,他的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国家要靠什么得到观念的统一?自然要靠科学的原理,对管理者来说,是社会理论问题,这需要不断深入,是政府和理论界共同的事。同时,观念已经体现在法律中,现实行为才是重要的,有效的,因为有效,所以重要。做到有法必依才是中央与地方保持一致的关键所在。过分强调个人地位,除了实现了“保护自我”外,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还会禁锢、束缚人们的思想。
以“经典”作为论据是中国特有的封建社会强调中央集权所形成的思想方法,是名人效应、权威效应的翻版形式,由此蔓延到了各阶层、各领域。连著书立说和自身的成果都要假借人家的名义,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一部《黄帝内经》居然是歧伯与黄帝的对话,似乎离开了这些人,理论就不成立,真是荒唐之至。这些人为什么一下子不会保护了自我?其实是借用人家的名义来畅销自己的理论,以实现更广泛的治疗,还是有了自身的名。可史官不会将你的名字记入史册,因为你不能凌驾于皇上,不能凌驾于政客,他们要保政治领域的名,史官不过是他们的傀儡而已。注重名人效应,是世界共同存在的现象,是社会心理学的反映。为什么到中国就变成了问题,关键是历代君主的强权政治理念思路下形成的,凡是有利于我统治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你不能提出新的说法,我推出了圣人,圣人的话就是依据,这一恶习就流传到了今天。
以偏概全是违背自然法则,将观点绝对化,抬举权威,阿谀逢迎的反映。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心,这属于整体的调节形式,如同晚上以睡觉为主一样。理论界为了给不同阶段的调整找出理论依据,于是乎,绝对的“睡觉”理论就产生了。可今天,中央注重和谐思路,理论界又犯难了,不是引导人们要有奋斗意识、竞争意识么?竞争的前提下怎么实现和谐?和谐是中庸理论,与学说是背离的,将学说视为了绝对的正确。和谐社会说了两三年,到今天还没有从理论依据上认识清楚。注重和谐,本来是正确的政治观念之一,但一些人在行动上又将它绝对化了。最近,教育界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长网络视频会议,就将和谐绝对化,不得有任何安全事故发生,学生外出实践,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学校自然会将学生关在校园,老师也免得操心了,可害的是学生。有一年,浙江一个中学生因学习负担太重而自杀,中央就立马制定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小学生的考试也随之取消。至于这些思路是否科学,他一概不管,我强调的是要与中央政策同步,要一团和气。这是不是与逢迎时势的“自我保护”有关呢?
二
人类的现实需求,决定了明哲保身思想的存在价值,但一味地做“明哲”人,封建集权理念不能改观,不正派的行政作风不能改观,国人的思想也会僵化、会禁锢。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相反认识的哲学问题,如同工作与休息这一相反认识一样,人可以通过时间的调节能解决,尽管一部分人不会调节。一些人之所以调节不好这个关系,就在于经受不住利益和兴趣的诱惑,导致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这里还得谈谈对立统一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就解决了和谐社会的原理问题。
对立统一就是将相反性的认识既分解又集合、既呼应又连缀的方法论。分解是局部与局部的联系现象;集合立足于相对系统的把握,除了考虑到局部与局部的联系现象外,还存在一个系统背景,就是二者之间的权衡者。类推是哲学中的重要方法,但得注意彼此的相同点。为了解释分解与集合的问题,不妨以开西瓜为例来说明。为什么开西瓜与分解、集合之间有“同”?因为分西瓜属于分解,而持刀人要整体进行考虑,属于集合形式,构成了“理”上的同。
假如给两位客人分西瓜,立足于西瓜这一现象认识,就是一分为二,而不是一分为三,一半给你,一半给他,各人只认可各自的一半(因为另一半与他无缘)。但从系统上分析,除了两边苹果以外,还有持刀人拿的一把刀,显然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认识,刀处于中心。这显然是立足持刀人来认识的,它需要对整体进行权衡。谁口渴的厉害,谁劳动强度大,分给它的那一半就偏多一点,这样才是公平的。还值得注意的是,刀在西瓜关系上是没有空间的。这意味着什么?自然是不会占双方便宜,没有利益之争。当然,一般情况下,持刀人也要吃西瓜,如果是持刀人与另一个人各吃一分,就要用道德来分析持刀人了。孔子所说的中庸理论,就是从这一道德层面上认识的,既要考虑自己,也要顾及别人,这有成语“设身处地”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证。在一些生活小事上,几乎人人可以做到这种“德”,但一旦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命运、吃穿住行和家庭利益时,在不顾及什么修养时,人们往往很难出现分西瓜时候的“德”了。为什么?因为这是现实要求,现实要求就是客观现象,客观现象就是一分为二,不存在三位一体。假如西瓜不是两个人当场吃,而是打成果汁,让持刀人先尝,而后再分给对方一些,情况也许就不同,自己多吃两口,是一般人的惯例,尤其是在自身对西瓜要求强烈的情况下是这样。也就是说,前面的那个“德”是在人家监督下产生的,而不是本能的反应,尽管存在这种本能人。如果再往下深入,对持刀人多吃的部分,对方没有发觉的原因是持刀人撒谎了,说西瓜很小,是卖方短斤少两,对方也会认为是公平的,产生一种心里平衡。这分明运用了一种巧妙的策略。 如果不允许西瓜打成果汁,那持刀人就不可能多吃。也许对方对西瓜缺乏强烈的欲望,没有在意持刀人为何将西瓜打成果汁,糊里糊涂就吃了,心里也显得平衡。在对待西瓜的问题上,他们有没有“同”呢?这个“同”就表现在西瓜上,也表现在对西瓜的需求上。没有西瓜,没有吃西瓜的欲望,在这一事件中,就不可能产生“同”,而这个“同”就构成了集体。
从分西瓜现象中,我们能得出实现和谐的一些基本思路。
首先,分解属于客观现象,在客观世界中,强调一个“分”字,认可各自的利益,不顾及对方,认可各自的个性特征,不掺入人家的特征,由此可深入到自然科学中相反的观点的存在。这似乎与和谐无关,但如果我们将客观地认识对方的观点视为一种理性,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家,不将政策当作个性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理性本身就是和谐的思想基础。而理性的本质就是在共同的目标或共同的出发点基础上,立足这个“整体”(集体)来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
其次,无论是社会还是科学研究,始终离不开相应的集体形式(分西瓜是三个人构成的集体),不同的管理层次,就是不同的集体,合资经营,同样构成了一种集体形式,要使集体不断发展,就必须注重彼此的和谐,这是由共同的目的所决定的。现代企业注重团队精神,实际就是围绕着共同目标建立起来的和谐氛围。产品的交换同样形成特殊的集体形式,要在社会上形成正面的影响,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讲求信誉,达到与社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表面看来,它属于伦理范畴,实际属于图地位、谋长远的营销手段。
第三,要在实质性利益上与自身没有瓜葛,要充当代表整体利益的那个0,才能当好整体的权衡者,一旦有牵连,公平就会泡汤,就会出现既是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
第四,公平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就是不公平。西瓜不一定要分得一样多,但得要注重比值的研究。
第五,协调需要公平,公平需要监督,没有监督和相互之间的牵制,就无从谈及公平。尤其是在贫富悬殊较大、基本福利不能得到保障的今天,加大政策的透明度、强化监督,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第六,公平需要兼顾智能来实现,可称之为智能型公平。智能式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运用策略来平息大众不满情绪的,使大众觉得公平。一个是对智能人才的启用或留守。启用人才本来有组织条例,但一旦发现人才,就会产生爱才惜才的心理。如果越级上调,又违背组织条例,于是采取曲线调动方式,先调甲处升半级,紧接着又调往乙处,又升半级。这样一来,给公众的感觉是公平的、合法的,尽管组织部门知晓。在制度中若制定这样的特殊条例,势必会将普通转化为特殊。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味地讲公平,过分按制度办事,有可能让一部分人才流失,而一个集体,人才是最宝贵的,因某人违反制度,你当众扣了他的钱,他会耿耿于怀,但你得应付公众,让大家觉得你公平,从而实现了群体的协调。平时说,堤内损失堤外补,就是指这个意思。
第七,公平是一种心里上的平衡,而不是实质的平均或平等。如果能让每一个公民在心里上得到相应的满足,实际就实现了社会和谐。
第八,和谐要以协调为手段,协调要以制度和智慧作保障,制度要以对立思维作根基。在协调中,要注意人们的各自(不包括自身)现实要求,而后进行理性的权衡。
通过对“对立统一”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协调好整体利益,必须摒弃自我利益,以整体的利益“一”为出发点,对自身来说,就是“0”,一旦包容了自我利益,就会出现明哲保身的现象。这就关系到体制建设了。我们必须承认,在体制中,有很多方面没有理顺,它直接影响到了制度的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矛盾,影响了协调,妨碍了和谐。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理论先行,从对立思维上做文章,从共性之“形”上去思辨,深化哲学认识。中国的体制不改革,若还是注重执政中的一言堂,注重权威效应,缺乏牵制、缺乏有力的监督,就不要奢谈先进、不要奢谈创新,不要奢谈和谐,不要奢谈改正逻辑错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