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数据分析

奥伦堡vs苏维埃之-奥伦堡在俄罗斯的哪里

请告诉我土尔扈特人东归的路线

奥伦堡vs苏维埃之-奥伦堡在俄罗斯的哪里

4月中旬,春暖来临,他们冲破了敌人的阻截,两万多俄军根本就不是强悍土尔扈特骑兵的对手,一冲即溃。土尔扈特人虽然打败俄国军队的进攻,但是却遇到哈萨克小帐努尔阿里汗部下不时的偷袭,人马伤亡很多。4月26日,渥巴锡给奴尔阿里汗写信指出:“哈萨克人对土尔扈特是完全无端的袭击。但我愿意化干戈为玉帛,使事情和平解决,路经汗的领地时,不再受到骚扰。我父亲在世时和我执政时期,我们两个汗国一直友好相处,你现在不应侮辱土尔扈特人。”复函拒绝放行,并且说:“你们还想到那儿去,我们已打定主意,追赶你们6个月,我们和俄国军队,也就是和哥萨克、龙骑兵、巴什基尔人联合起来,要用大炮从四面八方包围你们,决不放过你们,一直追赶到底。要我出主意,那你就返回俄国,如果怕俄国,那我担保宽恕你的罪行(同上书,第76页)。”渥巴锡当然不会屈从奴尔阿里汗的威胁,土尔扈特军民对奴尔阿里汗不再保持友好不还手的态度了,他们击退了中帐和小帐的哈萨克人,土尔扈特又顺利地前进了。

5月23日,奴尔阿里汗与奥伦堡的和俄国的将军们,准备在捷尔萨康河会合,前堵后截一举打垮土尔扈特军民。但俄国奥伦堡的龙骑军,由于出发的时间过长而耽误了时间,当到达时,5天以前土尔扈特人早已全部渡过了河。士兵在捷尔萨康河等了好几天,不见土尔扈特人的影子。在河两岸吃不上东西,水土不服,得了浮肿病,马匹也纷纷倒毙,无法战斗,一了解方知已无法追击越走越远的土尔扈特军民。而占有地利的奴尔阿里汗劝奥伦堡和俄国将军们别走,俄国将军们只留给奴尔阿里汗3门炮和1000名骑兵,就撤退了(诺伏列托夫著《卡尔梅克人》第50页)。

哈萨克人为了掠夺土尔扈特部落的财产当战利品归己,他们采取散兵游勇方式不断袭击土尔扈特老弱妇孺的队伍。土尔扈特人只好走沙漠地区,这儿由于水源缺乏,没有水井,有人喝了沼泽地的水,开始拉痢疾,牲畜喝了沼泽地的水,倒地而毙,人们只好喝牛马之血以解渴,部落牺牲了几万土尔扈特生灵,损失了几十万牲畜。英勇的土尔扈特人民决不回头,掩埋了乡亲们的尸体,又悲壮地踏上了征程。但是,人畜都得了浮肿病和各种疾病,行军速度减慢。渥巴锡决定,大家分散开,一帮一帮地走路,这样行军速度才能加快,但队伍分散开后,哈萨克在各种间隙中进攻土尔扈特人,抢走了无数的人畜和财宝。

6月中旬,盛夏酷热,人员伤亡疾病困扰,再加上缺少食物和饮水,更造成难忍的煎熬。当土尔扈特抵达莫尼泰河,只得暂时停了下来,稍事休整。可就在这时,他们又陷入了小帐哈萨克奴尔阿里汗与中帐哈萨克阿布贲汗5万哈萨克联军的包围,切断了他们通往祖国的道路。在万分危难的关头,渥巴锡分析形势后,立即派出使者与对手谈判,送还在押的1000名哈萨克俘虏,从而得到了停战3天的休整机会。渥巴锡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调整了兵力,“就在第三天的傍晚,猛攻哈萨克联军,经过浴血奋战,牺牲了无数英勇战士的生命,成功突围,越过了姆英格地区(苏联科学院编《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史纲》第218页,莫斯科,1967年版)。”为了避免再遭袭击,土尔扈特人“选择了一条通过沙石地区的道路”,绕巴尔喀什湖西南,走戈壁逾吹河、塔拉斯河一路,沿沙喇伯勒抵达伊犁河流域。

7月中旬,土尔扈特部落越过俄国的边界小堡——坑格勒国拉,终于踏上了祖国的领土——伊犁西南塔木哈卡伦附近,结束7个月、1万多里的长征,浩荡的大军仅剩下66013人,他们风尘满面,形容枯槁,衣不蔽体,鞋靴全无。

渥巴锡从开始东归祖国始,就派格桑大喇嘛一行5人,快马加鞭用3个多月的时间赶到伊犁,向清朝政府报告土尔扈特人弃沙皇而来。1771年俄国传来的消息,以及哈萨克阿布贲汗向伊犁将军的报告,清朝政府一直派伊犁将军迎接;直到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日,伊犁将军的奏折说:“今已数月矣,至今竟未能得悉消息。”

1771年7月20日(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九日),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

7月27日(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十六日),清军总管伊昌阿,硕通,在伊犁河畔会见了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以及土尔扈特主力部队和家属。渥巴锡向伊犁将军汇报了回国的经过,伊犁将军希望渥巴锡早日到伊犁与参赞大臣舒赫德会见。渥巴锡表示:“今日即赴伊犁,并有舍楞、巴木巴尔和我前往。”次日即启程。

舒赫德向渥巴锡反复申述了乾隆皇帝的旨意 :“闻厄鲁特等,受朕重恩,带领妻子远来投顺,甚属可悯,理宜急加抚绥,遣大头人来京入觐,但念尔均未出痘,京城暑热,甚不相宜,避暑山庄凉爽,如九月中旬可到彼处,即带领前来,否则俟明年临幸时,再来入觐,朕务与策凌、车凌乌巴什一例施恩(《清高宗实录》卷八八七,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十八日)。”舒赫德还将专从北京“六百里加急驰递”送来的《乾隆谕渥巴锡、策伯尔多尔济、舍楞敕书》交给渥巴锡。敕书满文所写汉译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及众头目,吾驻伊犁将军大臣闻奏,尔等数万之众,不慕异教,眷念佛法,禀承朕恩,乞求前来。朕鉴于尔等不慕异教,眷念佛法而来者,殊为可嘉,明鉴施仁。

再,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均系旧土尔扈特,昔时属于俄罗斯之际,尔汗敦多克达什曾于乾隆二十一年,遣使赴藏熬茶,行做善事等情,告俄罗斯代为转奏,乞求施恩,朕即仁慈鉴照施恩于彼,遣尔使吹札布等,赴藏诵经布施。今尔等诚心诚意,不忘佛经,既已归顺于朕,朕即睿照施恩尔等。尔后倘有赴藏叩拜熬茶,欲行善事,朕即施因,照尔之愿准行。

另,舍楞者,乃为前与吾军争战而窜逃俄罗斯之人,今尔既怀念佛法,欲蒙朕恩,乞降前来,朕绝不究尔前罪,宽宥免罪,尚且施恩于尔。昔日讨伐尔时,倘被吾兵捕获,当要治罪,现既亲身来降,不仅无罪,尚与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同样施恩哉!

再有,尔等自俄罗斯脱出前来,途经哈萨克游牧之地,声称略取哈萨克之粮食之,此也非紧经之事。然自此之后,尔等不得再于哈萨克之地滋生事端,惟有好生保持和睦。即是尔等之间,亦勿行盗窃之事,只有相互关照,慈爱老幼,承蒙朕恩,遵照朕旨而行,则外无事端,内无贼盗,安宁居住,黾勉不怠。

又,尔等既自远道艰辛跋涉而来,故于安置尔等之时,朕业已降旨伊犁将军大臣等,指给良牧,安置水草丰美之地,歇身安居。当尔等来朝之际,定赏衔品,重施厚恩,著尔等蒙受存留之。特谕。)

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日”(此件敕书系汪玉明同志据满文本汉译。此件敕书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满文土尔扈特档中存有满文本抄件,而原件有满文和托忒文两种文本,一直珍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静县卓哩克图汗府,1979年与《康熙谕阿玉奇汗敕书》、《雍正谕土尔扈特敕书》同时发现,现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

唯一战胜国的章节目录

第一章 穿越1909

第二章 土匪袭村

第三章 全副武装

第四章 独擒群匪

第五章 侃晕了再说

第六章 民团成立

第七章 重申军法

第八章 兑换装备

第九章 剪辫子

第十章 侦查匪村

第十一章 雷霆战旗

第十二章 一面倒屠杀

第十三章 土匪投降

第十四章 公然霸占

第十五章 民心系统

第十六章 说服

第十七章 西乡自治

第十八章 自治议会

第十九章 摩托化部队

第二十章 逆袭清军

第二十一章 二线部队

第二十二章 军教片

第二十三章 收买民心

第二十四章 寂寞似雪

第二十五章 私下通信

第二十六章 造纸厂

第二十七章 开办工厂

第二十八章 疯狂剿匪

第二十九章 巴黎公约

第三十章 基础工业

第三十一章 下乡资农

第三十二章 情绪很稳定

第三十三章 财政有压力

第三十四章 新武器

第三十五章 摘桃子

第三十六章 民族与信仰

第三十七章 心许

第三十八章 大建设

第三十九章 杀向县城

第四十章 狠手段

第四十一章 夏收到来

第四十二章 一战定人心

第四十三章 炮战(上)

第四十四章 炮战(下)

第四十五章 激战大洋山

第四十六章 赶羊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合围

第四十九章 议和

第五十章 自治党人

第五十一章 幸福生活

第五十二章 工业布局

第五十三章 水利工程

第五十四章 剪辫风潮

第五十五章 民心归附

第五十六章 洋妞

第五十七章 申请委托

第五十八章 基础投资

第五十九章 卷烟厂

第六十章 港口

第六十一章 秋收!

第六十二章 航道开通

第六十三章 走私

第六十四章 潜艇

第六十五章 再次扩军

第六十六章 福建第一师

第六十七章 农业投资(一)

第六十八章 农业投资(二)

第六十九章 民营工业(一)

第七十章 民营工业(二)

第七十一章 编练

第七十二章 微型兵工厂

第七十三章 光复会

第七十四章 震撼

第七十五章 改组

第七十六章 邀请

第七十七章 贿赂公使

第七十八章 春播

第七十九章 沼气科技

第八十章 农村变化

第八十一章 修铁路

第八十二章 行军演习(一)

第八十三章 行军演习(二)

第八十四章 配备军犬

第八十五章 交恶

第八十六章 划算的投资

第八十七章 日舰进犯

第八十八章 击沉

第八十九章 炮台

第九十章 人才啊!

第九十一章 痛击出云

第九十二章 天大的惊喜

第九十三章 威压

第九十四章 海军、炮兵团

第九十五章 农业调控政策

第九十六章 毫无诚意

第九十七章 制造厂

第九十八章 福建海防计划

第九十九章 保路高潮

第一百章 柏林博览会

第一百零一章 火药桶

第一百零二章 革命在即

第一百零三章 集团

第一百零四章 改组 辛亥革命,中国巨变!从此各路诸侯走马观花般的轮番上台!

第一章 革命爆发

第二章 福建独立

第三章 通电

第四章 进攻

第五章 部门

第六章 五色复兴旗

第七章 攻占上海

第八章 停止扩张

第九章 巩固地盘

第十章 勾心斗角

第十一章 金银国有

第十二章 马尾船政

第十三章 民心未附

第十四章 军事威胁

第十五章 九江战役

第十六章 汉阳争夺战

第十七章 支援汉阳

第十八章 抗议游行

第十九章 民愤滔天

第二十章 逮捕陈其美

第二十一章 记者招待会

第二十二章 收买报界

第二十三章 军事法庭

第二十四章 反腐是亡党?

第二十五章 委员长的演讲

第二十六章 三酸二碱

第二十七章 水利专家

第二十八章 巨额贷款

第二十九章 塔娜的宏图

第三十章 阿布洛特

第三十一章 矿业布局

第三十二章 大练兵的前奏

第三十三章 南北议和之机会

第三十四章 南北议和之主动

第三十五章 外交布局

第三十六章 海关谈判(一)

第三十七章 海关谈判(二)

第三十八章 挖墙脚

第三十九章 清室退位

第四十章 收回关税

第四十一章 霸王条款

第四十二章 给美国佬准备的大闷棍

第四十三章 资本雄厚的农垦公司

第四十四章 中国人的机械制造厂

第四十五章 技术互换与贷款

第四十六章 民族资本的反攻号角

第四十七章 仆内门公司的噩运

第四十八章 轰炸机试飞

第四十九章 阎长官的狐疑

第五十章 援助拉希德阿拉伯

第五十一章 继续贷款

第五十二章 巨额借贷扯皮

第五十三章 夏钧的阴谋

第五十四章 毫无大志的委员长

第五十五章 12式迫击炮

第五十六章 飞机订单

第五十七章 零关税政策

第五十八章 到处拉皮条

第五十九章 吃了狗屎一般的六国银行

第六十章 特种部队与战车

第六十一章 八个义务兵师团

第六十二章 不务正业的委员长

第六十三章 十大油田占了两个

第六十四章 张自忠、卫立煌

第六十五章 夏收!

第六十六章 提高农业税

第六十七章 增发纸币

第六十八章 讨要接济

第六十九章 与张自忠将军的第一次谈话

第七十章 长江都督

第七十一章 疯狂举债

第七十二章 秋收到来

第七十三章 13年财政预算(一)

第七十四章 13年财政预算(二)

第七十五章 潜艇出击!

第七十六章 死神降临

第七十七章 日本屈服

第七十八章 春节大捐款

第七十九章 盐税风波

第八十章 二次革命导火索

第八十一章 内战将起

第八十二章 夏钧宣战

第八十三章 被一锅端的辫子军和禁卫军

第八十四章 华东自治政府的强权政治

第八十五章 首脑会谈

第八十六章 华东与北洋的寡头政治

第八十七章 联盟协议

第八十八章 安心效忠委员长

第八十九章 中国格局

第九十章 第一代航母启动

第九十一章 工业状况

第九十二章 收回中国海关

第九十三章 张作霖的不合作

第九十四章 东北自治

第九十五章 出征东北

第九十六章 山海关外夜战酣

第九十七章 走向稳定

第九十八章 产值暴增

第九十九章 严打前奏

第一百章 震惊世界的血案

第一百零一章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第一百零二章 空军战机

第一百零三章 新气象

第一百零四章 战争准备

第一百零五章 一战爆发

第一百零六章 战争来临

第一百零七章 给小日本放放血

第一百零八章 中日宣战

第一百零九章 集群轰炸

第一百一十章 追丢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疯狂追杀

第一百一十二章 歼灭

第一百一十三章 轰炸在即

第一百一十四章 疯狂轰炸

第一百一十五章 身返杭州

第一百一十六章 话不投机

第一百一十七章 再歼日军

第一百一十八章 同盟国的订单

第一百一十九章 产能暴增

第一百二十章 时代的战车

第一百二十一章 日军的圣战攻势

第一百二十二章 死亡陷阱

第一百二十三章 疯狂绞肉机

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败日寇

第一百二十五章 英美调停

第一百二十六章 有利的局面

第一百二十七章 苛刻的停战条件

第一百二十八章 日本妥协,停战十五月

第一百二十九章 打捞日本军舰

第一百三十章 订单增加

第一百三十一章 强悍的备战计划

第一百三十二章 工业转型

第一百三十三章 14年秋收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肚子坏水

第一百三十五章 增加税收与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百三十六章 蛇鼠两端

第一百三十七章 堑壕延绵

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约国的雄鹰灾难

第一百三十九章 军舰改装与设计

第一百四十章 大造军舰

第一百四十一章 华夏一片帝制声

第一百四十二章 新式武器

第一百四十三章 华东级战列舰

第一百四十四章 工农业布局

第一百四十五章 无奈的协约国

第一百四十六章 春节临近

第一百四十七章 巴拿马博览会

第一百四十八章 第二届远东运动会

第一百四十九章 远洋作战计划

第一百五十章 春播临近

第一百五十一章 国体问题

第一百五十二章 抓住了协约国的死穴

第一百五十三章 残酷的战争

第一百五十四章 野外求生教程

第一百五十五章 战争泥潭

第一百五十六章 栽培之恩

第一百五十七章 蔡锷到来

第一百五十八章 扫盲风暴

第一百五十九章 帝制来袭

第一百六十章 护国战争

第一百六十一章 战争持续

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陆演习

第一百六十二章 吞并湖南

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农业技术

第一百六十五章 国战、国战!

第一百六十六章 日本惊惧

第一百六十七章 统一之中国,一致之对外

第一百六十八章 日军异动,反制手段

第一百六十九章 轰炸重炮师团

第一百七十章 海军出动

第一百七十一章 千机出动

第一百七十二章 联合舰队的末日

第一百七十三章 英国的如意算盘

第一百七十四章 装甲师——突击!

第一百七使五章 突破、再突破!

第一百七十六章 穿插、包围、歼灭!

第一百七十七章 进攻西线

第一百七十八章 打完鬼子回家过春节

第一百七十九章 恐怖白磷弹

第一百八十章 ‘烧烤’日军

第一百八十一章 切腹!

第一百八十二章 全体投降

第一百八十三章 我们是闪电,我们是雷霆

第一百八十四章 捷报

第一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应

第一百八十六章 受降仪式

第一百八十七章 蓝田惨案,驱逐王占元

第一百八十八章 恐怖的蚕食政策

第一百八十九章 巨额财政预算

第一百九十章 宗主国与藩国的战争

第一百九十一章 登陆新竹,封锁日本交通线

第一百九十二章 夸张的战败条款

第九十三章 巨额赔款

第一百九十四章 缅甸汉族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赦天下

第一百九十六章 神秘的013军事大学

第一百九十七章 计划生育十五亿

第一百九十八章 国学研究院

第两百章 华东王,建威将军

第两百零一章 袁世凯西去

第二百零二章 民国第二任大总统

第二百零三章 阅兵、授勋~!

第二百零四章 国宴,周易

第二百零五章 吊丧,拜访

第二百零六章 生计,发展

第二百零七章 练津化炁

第二百零八章 拜访黎元洪

第二百零九章 中国国防部长

第两百一十章 七大

第两百一十一章 赊账

第两百一十二章 英法借款

第两百一十三章 增税、普世价值

第两百一十四章 军情二处

第两百一十五章 驱逐溥仪

第两百一十六章 振兴五术

第两百一十七章 收复西藏

第两百一十八章 攻略外蒙

第两百一十九章 沙俄退让

第两百二十章 全面蚕食

第两百二十一章 吞并西南

第两百二十二章 医学的爆发式发展

第两百二十三章 养鱼

第两百二十四章 历史已是面目全非

第两百二十五章 行业规范

第两百二十六章 等待横财

第两百二十七章 保护大熊猫

第两百二十八章 夏收到来

第两百二十九章 中美平衡

第两百三十章 战列舰下水

第两百三十一章 巴达维亚危机

第两百三十二章 对荷宣战

第两百三十三章 占领印尼

第两百三十四章 为了消灭南洋猴子

第两百三十五章 南洋共和国成立

第两百三十六章 印尼宝库

第两百三十七章 打包医学技术

第两百三十八章 军国主义与资本主义间的抉择

第两百三十九章 态度变化,加大资本垄

第两百四十章 政治突变,北洋官员扑街事件

第两百四十一章 北洋解体,夏钧的过墙梯

第两百四十二章 阎长官化身‘圣斗士’

第两百四十三章 帝制呼声高涨

第两百四十四章 演讲,民族文化

第两百四十五章 让每个同胞活得有尊严

第两百四十六章 收编北洋军,联合行动组

第两百四十七章 成立华夏会

第两百四十八章 中国世界体系,商人运动

第两百四十九章 约定,成则帝制,败则下野

第四百五十章 中华帝国,帝国元首

第四百五十一章 定都会议

第两百五十二章 帝国成立,设内阁

第两百五十三章 战略资源储备

第两百五十四章 定都开封

第两百五十五章 地方建设乱象

第两百五十六章 列宁动向,沙俄革命前奏

第两百五十七章 轻工业技术更新

第两百五十八章 秋收结束,农业冲击

第两百五十九章 果敢王国,冲突起

第两百六十章 埋伏,全歼英军

第两百六十一章 诱敌,屡试不爽的战术

第两百六十二章 英军入套

第两百六十三章 逗你玩,冲锋

第两百六十四章 缅甸,中英扯皮

第两百六十五章 英军反攻

第两百六十六章 预算,教育部搞商业

第两百六十七章 发动机增压技术

第两百六十八章 围点打援

第两百六十九章 缅甸划界谈判

第两百七十章 内阁移民会议

第两百七十一章 移民浪潮

第两百七十二章 中国在趁火打劫

第两百七十三章 美国参战,帝国中立态度

第两百七十四章 一个民族的重生

第两百七十五章 天价**

第两百七十六章 中国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两百七十七章 安宁与繁荣

第两百七十八章 81mm迫击炮

第两百七十九章 医学博览会开幕前奏

第两百八十章 中国的独角戏

第两百八十一章 中医扬名第一炮

第两百八十二章 军备技术研发

第两百八十三章 七月流血事件爆发

第两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军装备竞赛

第两百八十五章 俄国内战爆发

第两百八十六章 中国战争潜力

第两百八十七章 1917年发展报告

第两百八十八章 美国武力干涉意图

第两百八十九章 来自中国的警告

第两百九十章 收复远东,中俄‘友好’协议

第两百九十一章 中国武力干涉,请君入瓮

第两百九十二章 大流感爆发,金钱利益的链条

第两百九十三章 中美舆论战争

第两百九十四章 中医振兴之路

第两百九十五章 华人渗透下的澳大利亚

第两百九十六章 尼古拉二世的电报今日

第两百九十七章 完美计划

第两百九十八章 安娜斯塔西娅

第三百章 营救尼古拉二世,摸营夜袭

第三百零一章 战斗结束

第两百零二章 再次空降

第两百零三章 到达中国

第两百零四章 中俄联姻,协约国的反应

第两百零五章 挑拨、忽悠尼古拉二世

第三百零六章 出兵干涉,婚礼

第三百零七章 无比效率的干涉

第三百零八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百零九章 调教俄国

第三百一十章 史派克曼的美国与权力平衡

第三百一十一章 华人黑手党

第三百一十二章 科学大棒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战结束,产业转型

第314章 背后捅刀,中俄经济一体化

第315章 亚洲经济一体化经济体,构建中国世界体系

第316章 新俄国变化

第317章 中俄联军反攻计划,民用飞机发展

第318章 疯狂吸金的疫苗

第319章 扩军与扩张

第320章 民族资本家的行为规范

第321章 世界最多的黄金储备

第322章 华东**节

第323章 大场景,大制作

第324章 一个民族的重生

第325章 进攻苏维埃

第326章 二十年发展纲领

第327章 政治特赦,孙文回国

第328章 春季大反攻,奥伦堡大捷

第329章 可以挤奶的北极熊

第330章 疯狂的斯大林

第331章 中南半岛危机

第332章 英美日都怂了

第333章 海军竞赛的开端

第334章 亚元的流通

第335章 世界降息风潮

第336章 交趾汉化进程

第337章 疯狂的铁路建设

第338章 军备战略

第339章 特拉斯

第340章 中日朝鲜战争的开端

第341章 特拉斯线圈,免费能源

第342章 操纵农产品价格

第343章 战争一触即发

第344章 中日空战!

第345章 日军铁山要塞

第346章 上蹿下跳的美国

第347章 战争范围

第348章 钻地弹的威力

第349章 甩开美国

第350章 思想统一,国民敬业

第351章 国家气运

第352章 国宴演讲,不自由的民主

第353章 攻势凌厉

第354章 空降斩首,包围歼灭

第355章 日本战败

第356章 朝鲜战争结束

第357章 民族自由大学,中国世界体系

第358章 三大世界理论

第359章 轰炸苏联

第360章 猫玩老鼠

第361章 复杂的世界局势

第362章 第三世界联盟

第363章 1920年中国发展

第364章 透支消费的发展模式

第365章 美国开始了

第366章 不完全跟进政策

第367章 中美发展趋势

第368章 蚕食苏联

第369章 第三世界联盟发展

第370章 中国世界战略第二步计划

第371章 重启协议

第372章 四面开花

第373章 全民命格

第374章 恐慌的美国

第375章 访问美国

第376章 协议再启,苏俄停战要求

第377章 偷着乐

第378章 杭州协议

第379章 十国联军联合军事演习

第380章 中华帝国元首给的信

第381章 全面复兴

第382章 俄国泡沫经济

第383章 迁都中京,大阅兵

第384章 大造空壳舰,海军军备竞赛

第385章 电视产业,联盟繁荣

第386章 乌克兰自治,民族自由精神

第387章 负债累累的帝国政府

第388章 帝国经济转型,钢铁巨兽

第389章 空前投资热潮

第390章 迅猛的民生发展

第391章 夏钧的决心

第392章 戚继光号下水

第393章 英美日海权级战列舰

第394章 战争疑云,中国资本抽逃

第395章 美国经济快不行了

第396章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世界最富有的人

第397章 走向帝制

第398章 第三世界联盟反倾销预案

第399章 美国经济临界点

第340章 经济崩溃,美国背黑锅

第341章 俄国经济崩溃

第402章 养猪,崩溃前奏

第403章 全面经济萧条,饥饿总统与拖拉机内阁

第404章 以工代赈

第405章 贬值亚元,国进民退

第406章 疯狂建设,上台

第407章 日内瓦裁军会议

第408章 试爆成功

第409章 军事装备更新

第410章 北海道海军对峙,战争临近

第411章 中日大空战

第412章 北海道大海战,二十年发展报告

第413章 世界第一海军

第414章 被抛弃的日本

第415章 无比强大的战争潜力

第416章 宣战,全面战争爆发

第417章 大局初定

第418章 法德战争爆发

第419章 清算欧洲殖民国家

第420章 世界霸权

第421章 美国投降

大结局 世界新规则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人物简介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В.П.Соловьев-Седой,1907—1979)俄罗斯音乐元帅,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争着我吧》、《海港之夜》等歌曲的作者。

中文名: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外文名:В.П.Соловьев-Седой

国籍:苏联

民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圣彼得堡

出生日期:1907

逝世日期:1979

职业:作曲家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争着我吧》、《海港之夜》

简介

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В.П.Соловьев-Седой,1907—1979)是苏联时代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1907年4月25日生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1979年12月2日卒于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少年时自学巴拉莱卡,后又学习吉他和钢琴。1923年小学毕业后在俱乐部、艺术体操训练班和广播电台任伴奏员和即兴演奏员。1929—1936年先后在穆索尔斯基音乐学校和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曾师从梁赞诺夫。卫国战争期间在前线部队中从事音乐工作。1948—1964年任列宁格勒作曲家协会主席。1957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43、1947年获苏联国家文艺奖,1959年获列宁文艺奖,1967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海港之夜》(1941,丘尔金词)、《唱吧,我的手风琴》(1941,达维多维奇词)、《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1944,法梯扬诺夫词)、《出发》(1955,杜金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56,马都索夫斯基词)、《士兵叙事歌》(1961,马都索夫斯基词)等。

生平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真姓:索洛维约夫),苏联著名作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曾任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作曲家协会主席、苏联作曲家协会理事等职,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活动家、列宁格勒州保卫和平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于1907年4月12日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巴维尔是维捷布斯克人,曾在沙皇军队服役,之后来到彼得堡打工,熬过了一段四处飘零,忍饥挨饿的苦日子后,总算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在老涅夫斯基大街139号房子打扫院子。母亲安娜是普斯科夫的农家女,她在彼得堡打工时和巴维尔相识并结了婚。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父亲进了一家面粉加工厂做了工人,全家老小从窄小阴暗的半地下室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房间。全家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童年起,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就生活在音乐的氛围里。父亲手风琴拉得很好,母亲会唱很多俄罗斯民歌。母亲曾在著名的女歌唱家阿·维亚利采娃家里做过很长时间的清洁工。女主人发现她有音乐天赋,打算送她去做合唱团演员,可她不愿去,一来想在家里好生培养子女,二来丈夫坚决反对妇女干这一行,故而谢绝了。临走时,女歌唱家送给她一台留声机和自己灌制的唱片。母亲在家里经常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听女歌唱家的唱片。她把一生喜欢唱歌的嗜好传给了二儿子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父母总爱把他送到乡下去呆一段时间:有时送到普斯科夫的外祖父家,多半时间则是送往父亲的老家。在乡下的日子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接触并爱上了农村原生态的民间歌谣。夏天烈日炎炎,由于成天在太阳底下玩耍,他的头发都晒白了。父亲亲昵地叫他“谢多伊”(俄语里“白头发的”意思)。院子里的孩子们也跟着这样叫,于是“谢多伊”这个外号就叫开了。最初发表作品,他把“谢多伊”作了自己的笔名,后来改为了“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八岁那年,有一天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泪流满面,苦苦哀求父亲给他买巴拉莱卡琴。父亲为他对音乐的执著所打动,便去商店给儿子买了一把简单的巴拉莱卡琴。他喜不自胜,从早到晚,当当响地弹个不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他又学会了吉他和钢琴。他还和两个朋友组成了一个三重奏(巴拉莱卡、吉他、曼陀林),没有排演场,他们就在楼梯上排练。在他们家住的房子里,住着一个歌剧院乐队的大提琴手。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与他很要好,经常跟着去歌剧院听歌唱家费多尔·沙利亚平的演唱。这栋房子里开了一家小**院,银幕旁放着一台钢琴,用来为无声**配乐的。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非常好奇,请求放映员让他按按琴键,他凭乐感很快就弹会了俄罗斯民歌《月儿闪闪亮》。放映员称赞不已,允许他每天早晨弹弹琴,而他就帮着做些杂事,如搬片,倒片,打扫卫生等。这栋房子里还成立了一个青年俱乐部,不少青年人经常聚集这里,唱歌弹琴,放映幻灯,排演戏剧。涅夫斯基大街139号,可以说是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走向音乐之路的起点,用苏联人民演员亚历山大·鲍里索夫的话说,是他的“第一所音乐大学”。

起初,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想当个造船专家,但母亲的去世与父亲的疾病,迫使他自谋生计,出门挣钱。十六岁中学毕业,他曾在俱乐部、舞厅、**院(无声**)即兴演奏乐曲,在艺术体操学校给体操课伴奏,在电台给广播操节目伴奏。二十二岁,他才开始学作曲,作曲家阿·日沃托夫听了他的演奏,赞赏备至,推荐他去了中央音乐学校(现为穆索尔格斯基音乐学校),就读于音乐教育家彼得·梁赞诺夫执教的作曲班。两年后,该校作曲专业停办,学生全部转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创作了24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1934年,他发表处女作——歌曲《粮食》。同年,用笔名“谢多伊”出版《抒情歌曲集》,他的**交响乐《游击战》在列宁格勒广播电台播出。1936年即大学毕业那年,在苏联作曲家协会列宁格勒分会举办的群众歌曲比赛中,他一举拿了两个一等奖(《阅兵式》和《列宁格勒之歌》)。

著名音乐家伊·杜纳耶夫斯基慧眼识珠,发现了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音乐才华。上世纪30年代末,他与诗人亚·丘尔金谈及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时,说道:“在列宁格勒音乐的天空,一颗新星——年轻的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正在冉冉升起。我不想做预言家,但我相信他必定前途无量”

1941年6月卫国战争爆发。秋天,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一群列宁格勒的音乐家去了奥伦堡,在那里组建了一个名叫“鹰”的小剧团。他率领小剧团的演员们奔赴加里宁前线的勒热夫地区,先后在乌拉尔的军事工厂、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巡回演出。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深刻地了解了前方战士的生活、苏联军人的性格、思想、情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歌曲里。他在战争时期一共写了六十多首歌曲,歌中展现了苏联人民的美好心灵,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战斗情谊和苏联各族人民的团结。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十分喜欢作家、诗人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维奇·西蒙诺夫的诗《等着我吧》,并给它谱了曲,结果遭到全盘否定。某些音乐评论家和政工人员说,国家在战争年代里,需要进行曲和歌颂“斯大林同志”的歌曲。但作曲家以为,《等着我吧》这样的歌曲,在战争中同样能起到动员人民群众打击敌人,保卫苏维埃祖国的作用。生活表明,人民的精神需求广泛而多样化,战争中人们不仅需要慷概激昂的战斗歌曲,也需要委婉动人的抒情歌曲。不久,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又创作了歌曲《海港之夜》。

唱吧,朋友们,

明天要航行,

航行在那夜雾中。

快乐地歌唱吧,

亲爱的老船长,

让我们一起歌唱。

再见吧,可爱的城市,

我们明天就要远航。

当天刚发亮,在那船尾上

亲人的蓝头巾在飘扬。(王毓麟译配)

听吧!天亮水兵们就要出征了,尽管怀着别离故乡与亲人的些许忧伤,但他们仍然快乐地歌唱。亲人们手中挥舞的蓝头巾啊,是平安的祝福,是鼓舞的力量,更是凯旋的期盼。

歌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941年8月的一天,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其他的音乐家、文学家一起到列宁格勒的港口参加卸木材,清理场地的劳动。收工后天已经很晚了,他和诗人亚·丘尔金在卸完木材的驳船上坐下来休息。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没有丝毫战争的迹象。不远处,在蓝色雾霭笼罩的海湾,停泊着一艘军舰,从船上传来手风琴声和轻轻的歌声。两人听了很久,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边听边想:写一首美好而宁静的海港之夜的歌多好呀。回家路上,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亚·丘尔金,立即得到了赞同。刹那间,他脑子里忽然出现了“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我们明天就要远航”这样一句话。回到住所后,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在这个句子里找到了歌的音调。过了两天,他把谱好的曲子交给了丘尔金。第三天《海港之夜》便完稿了。作曲家协会的人看了,觉得缺乏战斗性,调子低沉,甚至有点凄凉,不符合战争时期的要求。作者便将其放到了箱子里。秋天在奥伦堡时,他再次把歌拿给同行们看,被说成是茨冈歌曲,又被搁置起来了。1942年3月,他与小剧团在距前线一公里多的地方,为二十多个战士慰问演出。快要结束时,他大胆地拉起手风琴给战士们唱了他的《海港之夜》。当第二段唱到“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时,战士们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轻轻地唱起来了

《海港之夜》几经周折,终于接受了前线的“洗礼”,从前方唱到大后方,从苏联唱到全世界,赢得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也使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驰名遐迩。为什么这首歌在严酷的战争年代竟受到战士们的喜爱?因为歌里不仅有诚挚,也有深思;不仅有淡淡的忧伤,也有巨大的内在力量。前方的战士们听了,心里温暖多了,战争的痛苦忘了,离别的愁绪减轻了,胜利的信心增强了。

在战后的和平年代,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新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米·马图索夫斯基作词)在1957年夏季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走红,苏联和世界的歌迷们为之倾倒,完全陶醉在莫斯科郊外迷人的晚上了。

深夜花园里,

四处静悄悄,

树叶儿也不再沙沙响。

夜色多美好,

令我心神往,

在这迷人的晚上。(薛范译配)

不到两个月时间,我国著名歌曲翻译家薛范先生就迅速将它译介到我国来了。那悦耳动听的旋律,那纯洁坦挚的恋情,在我国感动了几代人,吟唱了几十年。这首歌是为文献记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所创作的四首插曲中的一首。它是1955年夏季,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诗人马图索夫斯基在列宁格勒近郊的别墅里创作的。新闻纪录片厂领导审查后,说是一首软绵绵的歌子。不过,最终还是被采用了。影片放映后没产生多大反响,倒是歌唱家弗·特罗申在广播电台把它唱出名了。广大听众听了非常喜欢,纷纷写信给广播电台,要求重播。1957年夏季,在莫斯科举行了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联欢节的歌曲比赛中,《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获得了一等奖和金质奖章。这是歌的两位作者压根儿没想到的。联欢节闭幕后,各国青年将这首歌带回自己的国家,不久它便风靡世界了。作为世界上正在演唱中的歌曲,它被收进了《吉尼斯纪录大全》一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成为了俄罗斯的音乐象征。

1958年,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来到列宁格勒,在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家里做客时,两人四手联弹演奏了一曲欢快的华尔兹,接着又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回国前,克莱本在莫斯科举办了告别演出,电视台直播了演出盛况。两人演奏了不少作品,但观众仍不满足,不停地鼓掌。他们只好又演奏了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顿时大厅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喝彩声。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六十大寿时,他的朋友马图索夫斯基专程从莫斯科赶到列宁格勒,参加在音乐厅举行的祝寿活动。那天,马图索夫斯基穿着一身烫得笔挺的衣服,肩上却背着一个军用包。他登上舞台,从肩上取下军用包,把生日礼物一样一样地拿了出来:肥皂、香粉、香水、水果糖、雪茄烟,统统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牌子的。整个音乐厅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据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回忆说,在列宁格勒的“白夜”,他家的窗户敞开着的,房子前面的丰坦卡河边聚了一群又一群的青年合唱队员,他们尽兴地唱着“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列宁格勒的晚上。”一连几个晚上都是这样。当时,很多人都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改成了各自城市的晚上,例如:“列宁格勒的晚上”、“雅罗斯拉夫尔的晚上”、“克拉斯诺达尔的晚上”、“沃洛格达的晚上”,等等。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收到许多列宁格勒市民的来信,要求把歌名改为《列宁格勒的晚上》。诚然,他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列宁格勒。在他看来,涅瓦河畔这座城市的建筑本身就是由优美的旋律构成的,所以他深情地说道:“我爱我的城市爱得神魂颠倒。列宁格勒是我创作的主题,列宁格勒是我的眷恋,列宁格勒是我的骄傲。”尽管如此,但他认为,歌名不用改了,因为莫斯科是祖国的象征。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一生创作了四百多首歌曲,谱写了七部交响乐曲,为三个芭蕾舞剧、十个轻歌剧、二十四个话剧、八个广播剧、五十多部**配乐。他的艺术之根牢牢地扎在俄罗斯民间创作,尤其是城市抒情歌曲和农村民谣的沃土里。他的作品闪耀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色。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遵循一个不变的信念:“我们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事情,有许多的情感。生活中有要颂扬的东西,也有要体验的东西——深刻而具鼓舞力。”

鉴于对苏联音乐的杰出贡献,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获得了许多的荣誉与奖励:1943年因《海港之夜》、《唱吧,我的手风琴》等歌曲获得斯大林二等奖,1947年因《是启程的时候了》、《我们好久没在家》等歌曲获得斯大林二等奖,1959年因《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出发》等歌曲获得列宁奖,1967年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75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此外,他还获得三枚列宁勋章(1957、1971、1975)和一枚红星勋章(1945)。

墓碑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于1979年12月2日夜晚在列宁格勒病逝,安葬于沃尔科夫墓地。1985年在他的墓前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墓碑,黑色基座上矗立着一架巨大的竖琴雕塑。建筑师和雕刻家的构思十分巧妙,似乎想告诉人们: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生前献身音乐艺术,身后仍抚琴鸣奏,他要让悠扬婉转的旋律永远回荡在俄罗斯的上空。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德·波克拉斯在庆贺他七十寿辰的贺词里说道: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我们时代的苏联歌曲,是战争时期用一颗同情之心建立的功勋,是为争取和平进行的斗争,是对祖国和故乡的温柔之爱,是经过伟大卫国战争烈火锻炼的一代苏联人的饱含激情的编年史。

十月革命经济政策被称为

新经济政策

苏联经济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更多含义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更多含义

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影响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历史背景

十月革命

国内战争

外国干涉

战时共产主义

新政策诞生

4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流通方面

5历史影响

现实意义

长期意义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同志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后来因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新经济政策

外文名

new economic policy

时间

1921年—1927年

地点

苏俄

主要人物

列宁

展开全部

历史背景

苏俄介绍

俄罗斯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以及沙皇白军的残余势力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红色政权。1922年12月30日,代表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代表封建阶级的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4月,列宁同志紧急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 9、10月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从11月6日夜到7日晨,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市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7日上午九时,占领通往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要道。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会议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11月7到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1917年11月到1918年2到3月,首先从城市,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由于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无产阶级夺取了,布尔什维克党以执政党身份着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是,被革命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党派(君主派、立宪民主党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以及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结成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统一阵营。最先打起白卫军旗帜并挑起内战的是前临时政府首脑、俄军最高统帅克伦斯基。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刚获成功,他立即命令各方面军和各司令、哥萨克军队的首领(盖特曼)派遣最可靠的部队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进发,采取军事行动推翻苏维埃政权。大部分士兵拒绝执行克伦斯基的命令。只有骑兵第3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将军率领了部分军队开往彼得格勒,当时,组织“拯救祖国和革命委员会”正在彼得格勒秘密组织士官生举行武装叛乱。国内其它地区的反苏维埃势力也蠢蠢欲动。莫斯科司令官里亚布采夫上校在莫斯科发动叛乱。驻莫吉廖夫的旧俄军统帅部大本营,以及卡列金、菲利莫诺夫、杜托夫等首领(阿塔曼)领导的顿河区、库班以及奥伦堡的哥萨克“自治政府”,都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并且采取了军事行动。

国内战争

誓死保卫苏维埃

11月20日乌克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中央拉达宣称自己为乌克兰最高权力机关,并与罗马尼亚方面军和白军的西南方面军的指挥部结成了同盟。白俄罗斯的拉达,依靠多夫布尔·穆斯尼茨基将军的波兰军的支持,也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组织了反对苏维埃的联合政府“南高加索委员会”,整个南高加索,除巴库地区以外,均为这个委员会所控制。巴库宣布成立了以邵武勉(见巴库委员)为首的巴库公社。在中亚的土耳其斯坦和西伯利亚也出现了当地的“政府”。国内发动内战的第一批策源地就这样开始形成了。

所有的反苏维埃叛乱,都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当时还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法立即派兵援助俄国国内。而且帝国主义者起初认为苏维埃政权尚未巩固,俄国国内的势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垮。但是,两个敌对的联盟(协约国为一方,德意志同盟为另一方)都同俄国国内势力建立了密切联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他们援助和配合。12月23日英法两国就各自军队将来在俄国领土上作战的地区问题签定了协定。协约国在策划武装干涉时,不仅打算把俄国革命镇压下去,而且还要肢解俄国,将俄国变为殖民地。摆在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面前的任务是镇压。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了粉碎反苏维埃叛乱的斗争。

国内战争

为了使国家获得必要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3月3日被迫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及其中央委员会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了有效地指导国防工作,1918年3月4日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于人民委员会,履行武装力量统帅部的职责。4月,成立了工农红军最高军事监察部。3月14日建立了屏障军北线防区,4月8日又抽调共和国西部边境的军队加入屏障军防区。屏障军防区由一名军事指挥员和两名政委领导。全国各地都在建立红军志愿兵部队。4月,列宁批准了按统一编制建立百万红军的计划。拟定了以为单位的军事行政区划。根据4月8日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又成立了地方军事机构一乡、县、省、区域的军事委员部。4月22日开始实行劳动人民的普及军训,取消了指挥人员的选举制。此外还规定了军人“宣誓”。根据人民委员会的决定,陆军和海军大量吸收旧军队的军事专家参加工作。为了监督军事专家的工作,为了组织好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官兵的教育工作,建立了军队政治委员制度,并成立了全俄政治委员局。所有这些措施,对于在劳动人民义务兵役制基础上建立强大的正规化陆军和海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外国干涉

苏俄反对国内外势力的胜利

1918年春,德国军队利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英、法、日、美等国则以防止德国入侵为借口,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高加索和里海以东的地区。顿河哥萨克统领、哥萨克白卫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和白军南俄军司令邓尼金在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发动叛乱。对苏维埃政权威胁最大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这个军团由战俘组成,约5万人,于1918年5~6月在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一带掀起叛乱。在捷克军团支持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分别建立“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和“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公开反对无产阶级政权。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8年9月2日宣布全国为军营,并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军事机关和各条战线。委员会主席是托洛茨基,总司令是瓦采季斯。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随即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战时共产主义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英勇的红军士兵

面对国内势力的施压,苏俄开始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 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政策的实质至今仍有争议,包括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内一些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唯一目即为夺取国内革命的胜利。但另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冀希望于通过的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鉴于该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被加强。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发挥了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的苏维埃”参与叛乱。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政治危机震惊了革命的***列宁,他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

?揭秘的洋顾问:「加仑将军」布留赫尔简介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 戎马一生 >  布柳赫尔1890年生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省巴尔辛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09年在莫斯科附近的梅季希车辆制造厂当钳工。1910年,布柳赫尔因鼓动 *** 被监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柳赫尔入伍参战,最初为列兵。后来由于作战出色获得乔治十字勋章2枚和奖章1枚,并晋升为下士。>  1916年,布柳赫尔在作战时负重伤,被迫退役,先后在索尔莫沃造船厂、喀山机械厂做工,并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二月革命后,根据萨马拉党组织的决定,布柳赫尔又回到军队从事革命工作。在驻萨马拉的后备步兵第102团当志愿兵,被选人该团委员会和市士兵代表苏维埃。>  十月革命开始时,布柳赫尔任萨马拉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在国内战争时期,布柳赫尔几乎在一切打击白军的战场上指挥过作战,是苏军中神话般的英雄人物。1917年11月底,布柳赫尔被派往车里雅宾斯克任赤卫队政委,并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平息杜托夫叛乱,很快布柳赫尔就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天赋。>>  1918年初,布柳赫尔指挥的赤卫队从的哥萨克人手里解放了奥伦堡。1918年5月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使东线的形势急剧恶化。坚守奥伦堡达两个月之久的苏军部队陷入了敌军包围:在东面、北面和西面有捷克白匪,在南面有退入图尔盖草原的杜托夫匪帮。通过白匪盘踞的地区到最近的苏军正规部队的路程也有1500多公里。布柳赫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率领被围困在奥伦堡地区的军队向乌拉尔突围,经过与兵力上占优势的白卫军进行一系列激战之后,于1918年9月进入昆古尔地区,同第3集团军会师。>  1918年9月20日,乌拉尔混成支队所属各部队进行了改编,编入乌拉尔第4师(1918年11月11日改为步兵第30师)。布柳赫尔任该师师长。在1918年秋冬各次战斗中,布柳赫尔完成了在昆古尔和彼尔姆方向粉碎敌人进攻的战斗任务。>  1919年1月31日,布柳赫尔晋为第3集团军副司令,1919年4月3日兼任维亚特卡筑垒地域司令。1919年夏末,由特别旅、北征支队和维亚特卡筑垒地域各要塞旅抽调的部队在乌拉尔组编成步兵第51师。1919年该师在布柳赫尔指挥下,从秋明打到贝加尔,多次击败白卫军。在10月的各次战斗中,布柳赫尔在托博尔斯克地域粉碎了高尔察克妄图前出至第3集团军深远后方的计画,重创敌军。处于被包围和实际上与第3集团军首长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步兵第51师实施了巧妙的、出敌不意的机动,于10月22日解放托博尔斯克。随后击溃了沿额尔齐斯河退却的高尔察克北方集团的主力。>  1920年3月,布柳赫尔被任命为步兵第51师的一长制指挥员。不久,苏军统帅部派遣布柳赫尔领导的步兵第51师转战南方战线。1920年5月该师胜利地坚守了卡霍夫卡登陆场,为南方面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布柳赫尔被任命为卡霍夫卡筑垒地域司令。>  在短时间内,布柳赫尔把他负责防御的筑垒地域变成了敌人攻不破的堡垒。构筑了一整套的筑城设施。在卡霍夫卡登陆场首次设置了反坦克火炮防御,这在当时还是军事学术上的崭新事物。1920年10月14日弗兰格尔在强攻卡霍夫卡登陆场时发起了整个国内战争时期最猛烈的一次坦克冲击,由于采取了反坦克炮火措施,这次坦克冲击被击溃。>  后来在南方面军解放克里木的战役中,布柳赫尔指挥了彼列科普突击集群从卡霍夫卡登陆场对敌人实施突击。布柳赫尔领导的各步兵团和骑兵团,在火炮、机枪和装甲车的支援下,以迅猛的冲击于10月28日率部突破彼列科普防线,攻占了彼列科普地峡上的两个筑垒阵地——彼列科普阵地和伊顺阵地。之后,彼列科普突击集群的2个旅与第15师、第52师一起强渡锡瓦什湖,然后从利托夫斯基半岛对敌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其余2个旅从正面强击土耳其壁垒,取得了巨大胜利。为表彰步兵第51师的战斗功勋,苏联 *** 奖给该师1枚红旗勋章,并授予它「彼列科普师」的荣誉称号。>  1921年6月27日, *** 任命布柳赫尔为远东共和国军事部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司令。他在贯彻党关于解放远东而同时又不使日本发动战争的路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整顿,克服了在军队中形成的游击习气,促进了它的正规化。当时,还特别注意军队的训练教育,加强纪律和党政工作。>  1921年,远东共和国代表团在大连会议上坚决拒绝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提出的无理要求。此后,日本便借助于莫尔恰诺夫的白卫军来实现自己的计画。人民革命军在布柳赫尔领导下歼灭了白卫军。1922年2月对沃洛恰耶夫卡实施了猛烈的强攻,随后又攻克了斯帕斯克。至此国内战争时期的战役宣告结束。布柳赫尔为苏联军事学术作出了新的贡献。>  1922年布柳赫尔任步兵第1军军长兼政委。1924—1927年,布柳赫尔化名加伦被派往中国,担任广州中国革命 *** 总军事顾问,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回国后,布柳赫尔被任命为乌克兰副司令。1929年发生中东铁路冲突后,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远东所有武装力量统一编入远东特别集团军。布柳赫尔被任命为该集团军司令。1929年苏中冲突时他指挥军队打败了中国军阀,并且在远东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他积极地参加了该边疆区的社会活动和经济建设。>  渊博的知识,善于洞察面临的情况,果断而深思熟虑定下的决心,对自己军队的信心,对下属指挥员的严格检查等,都是布柳赫尔作为统帅在这个时期各次战役中所表现出的突出优点。苏联 *** 高度评价远东特别集团军的果敢行动,奖给它1枚红旗勋章。为了表彰该集团军司令布柳赫尔杰出的领导艺术,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30年5月13日授予他1枚刚刚设立的「红星勋章」。>  1935年,苏联恢复军衔之后,布柳赫尔被授予元帅军衔,位列苏联「五大元帅」的第二位。布柳赫尔任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直到1938年10月。1938年任远东方面军司令。1938年夏,在中国东北、朝鲜与苏联三国交界地区,发生了苏日大规模军事冲突(即张鼓峰事件),布柳赫尔指挥苏军粉碎日本关东军的武装挑衅。当时苏军训练及装备均不如日军,被迫停战。>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 中国之缘 >  1924年, 领导的广东革命 *** 寻求组建一支政治性、纪律性强的新式军队,希望苏联派得力干将来助成此事。几经挑选,莫斯科让熟谙远东军务的布柳赫尔出马,由于苏联不愿与敌视自己的英美日帝国主义正面冲突,便让布柳赫尔等人以「流亡白俄罗斯」身份赴广州。为隐匿行踪,布柳赫尔还借用了妻子的姓氏,化名「加伦」,后来此威名伴随这位传奇 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到达广州后,加伦成为 及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的军事顾问团团长,广州中国革命 *** 总军事顾问,协助 主持军务。人们发现,这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特别爱往基层跑,他积极推动兴办黄埔军校,并帮助国民革命军进行整编,建立先进的党代表(政委)体制,使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北伐战争期间,加伦将军亲自参与制定了「先湖广,后江浙」的总战略,把主攻方向放在军阀吴佩孚身上。加伦虽贵为首席军事顾问,但他总是出现在战斗的第一线。当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与吴佩孚部苦战之际,加伦乘坐铁甲列车,冒着炮火亲临前线指挥,鼓舞了部队的斗志。短短数月间,战局正如加伦事前所预计的那样,北伐军连下长沙、武汉、南昌等重镇,饮马长江,他作战勇敢且有谋略,在北伐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不过,加伦对中国南方的湿热气候难以适应,加上昼夜劳累,患上了神经性湿疹,导致他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皮肤,脸上都结满了**小痂。>  1927年,悍然在上海发动政变,苏联政治顾问鲍罗庭遭到通缉,但却对富有军事才能的加伦惺惺相惜,希望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加伦根本不相信这个阴险的新军阀,他化装成外轮上的水手,秘密潜回苏联。>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 悲惨结局 >  1937年,苏联开始了「大清洗」,战争结束不久,布柳赫尔元帅便被捕,并于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处决,罪名是:打入苏联内部的日本间谍。由于他在国内及军内享有很高的威望,因此,斯大林不敢公开指控他,甚至也不敢宣布他死亡的消息。当时,许多人怀着美好愿望猜测他可能又去中国当顾问了。1939年,向斯大林请求再派名将加伦来华,却被告知加伦已去世多年。1956年,苏联 *** 为布柳赫尔 *** 昭雪。 *** 元帅在1957年访苏时,回忆起曾在布柳赫尔指挥下参加训练的情景,挥笔写下诗篇:「不见加伦三十年,东征北伐费支援。我来伯力多怀旧,欲到红河认爪痕。」>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 功勋卓著 >  布柳赫尔在苏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1921—1924年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0—1938年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苏联第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曾获1枚列宁勋章,5枚红旗勋章、2枚乔治十字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的英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任师长、集团军司令及远东共和国军事部部长兼人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在粉碎杜切夫、高尔察克、弗兰格尔及温甘纶等白军的战斗中战功卓著。有《布柳赫尔言论集》传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