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城vs-浙江义乌商城集团
中国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史
鸡毛换糖开始的。
历史背景
建国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和“十年”的失误,使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弊端越来越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一边是粮票油票豆腐票的限制,人们买不到东西;另一边在打击 “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谁也不敢把东西拿到市场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命运的重要转折,中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方针提出后,中国经济开始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
1979年1月,《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在各地农村试行,《草案》明确指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商品经济在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
“鸡毛换糖”第一人
在浙江义乌,货郎叫拨浪鼓“鸡毛换糖”。义乌人多地少,历史上有用可作肥料的鸡毛换取红糖等小百货的传统,而“鸡毛换糖”可以说是如今闻名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起源。改革开放之前,“鸡毛换糖”成为被打击的投机倒把行为,直到1980年,“鸡毛换糖”才被允许,工商局为“鸡毛换糖”颁发了临时许可证。当时还是杨街村农民的冯爱倩,在全县第一个取得了“鸡毛换糖”的许可证,许可证编号为第一号。
为了更快地赚钱,1980年12月1日,冯爱倩放下了手中的拨浪鼓,靠 “鸡毛换糖”许可证批发来的小百货,偷偷摸摸地在县城摆起了小摊。
冯爱倩:百货公司批来的,小钮扣、针骨、缝纫针,七七八八的东西,赚了六块钱,高兴死了!那个六块钱拿在手里,好像现在六千块还没有这个味道。
围堵“投机倒把”者
摆摊卖小商品让冯爱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当时“左”的思潮并未完全消除,虽然可以“鸡毛换糖”,但是,摆摊做生意还是投机倒把的行为,冯爱倩受到了工商部门的围追堵截。
冯爱倩:我们去配货,都是到小站下车,像到苏七镇下车,要挑回来起码三十里路。你到这里下车,这儿有一个打办———打击投机倒把的办公室,不让你把东西拿进来。你一下车,东西马上就给你掠走了。看到你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到小站下车,我们就跟逃难一样,逃避过去了。哎呀,很辛苦。你去做生意,人家看到你,好像劳改犯一样的,人家这个眼光看你,你是资本主义尾巴,好像你去做这个生意,比大便还要臭!要去创,要去做,不管它政策怎么样,我说总有一天面包会有的。
堵住了县委书记
1981年3月,、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个人或合伙经营服务业、手工业、养殖业、运销业等”。
但是,在义乌,冯爱倩等人摆摊做小生意并没有得到鼓励和支持,反而还要提心吊胆地躲避打击。1982年5月,冯爱倩在县委门口堵住了县委书记谢高华。
时任中共浙江省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回忆道:她问我,你是不是谢书记?我说是的。她当时对我讲,她摆摊了,她带着气来的。人越看越多,也说不清楚问题,(我就说)你到我办公室里去。
冯爱倩:我说走就走嘛,我到办公室了。我们两个人好像有点争论。我问他说,义乌人那么多,田地又那么少,那么你应该怎么样,我们现在在这儿摆摊,能够为我们自己筹集一点(资金)。
和书记对拍桌子
冯爱倩:他好像有点不耐烦,他拍桌子,我也拍了一下。不肯也好,肯也好,你要有个答复给我们。他坐下来说,不要哭。
冯爱倩当时确实有点生气。她谈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她要经商摆个小摊,可今天要赶,明天要关,她怎么生活。责问县委、县政府:为什么不叫她做生意,为什么不叫她摆摊。
实际上,这位十分难得的县委书记谢高华,当年是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谢高华:我当时表了个态,我说:你去摆小摊好了!我告诉有关部门不给你关掉。
冯爱倩终于拿到了县里的“尚方宝剑”。
“尾巴”多割不过来
冯爱倩满意地走了,但谢高华却无法轻松。除了冯爱倩,已有几十个小摊摆在了不到3平方公里的县城里,这些“资本主义尾巴”,割都割不过来。
谢高华开始认真地思索起了这个摆在自己面前的普遍存在的事实。于是,他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到下面去调查农民的苦楚。
谢高华:通过四五个月的大量调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恢复思想路线,要实事求是,所以我说,不要请示了,我们从义乌实际出发,我们义乌的“鸡毛换糖”,小商小贩可能是发展经济一大优势,于是作出决定,开放义乌的小商品市场。
摊摆到县委门口
1982年9月5日,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式开放。9月16日,决定将160种小商品价格正式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冯爱倩:那个时候胸口一拍:好!来了,我们大干一场!
谢高华:可以讲,这个生命力是那么强,我也没估计到,这个冲击波那么大!摊摆到县委门口来了,当时我有个小车都出不了大门,八点钟以后就出不去了,都摆满了!
冯爱倩:因为思想稳定了,党的政策明确了,所以做生意就大胆了。 市场进一步发展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给义乌小商品市场又带来了春风。同年12月,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摊位从露天搬进了棚子,摊位也增加到了1800多个。
冯爱倩:人也多起来了,五湖四海都来了,不只我们本地人在这里做,外地人在这里摆摊也很多的。所以商品流通多起来,样品也多起来了,你有你的渠道,我有我的渠道,他有他的渠道,东南西北的渠道都来了,货源也都来了。
随后的十几年中,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步步地建立,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一代代地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义乌的小商品已经遍布全国,走向世界。谈今忆昔,冯爱倩深有感触。
冯爱倩:种类以前是很少的,现在我们也讲不清楚,有几万种。所以越来越好,市场也越来越做得好。你说,没有党的政策,哪有这样好的地方,这么好的环境!
旧箩筐被她珍藏
如今,61的冯爱倩在家安度晚年,小商品市场内的摊位由她的子女经营。20多年来,虽然冯爱倩搬了很多次家,但是,当年躲躲藏藏做生意时用的箩筐,她一直没舍得丢弃,珍藏了下来。
冯爱倩:现在为什么要把它留下来呢?因为我以前起步那么困难,现在家里这么美满,这么好,你看红木家具那么多,应该把它保留。
义乌小商品市场还是那么热闹,但它在20年前的那种象征意味已经不复存在,而今进入市场的,早已不止于农副产品日用品,汽车、住房、劳务、服务、教育消费等等,改革开放正深刻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
20多年来,党的方针政策始终正确指导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供稿
2001年6月25日播出 文/王同业 杨红
编者的话
一段有意思的历史
摇着拨浪鼓的“鸡毛换糖”者塑像站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门前,提醒人们要记住历史。
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其实它的发展是从“ 鸡毛换糖”开始的————义乌一带有用可作肥料的鸡毛换取红糖等小百货的传统————而当时的形势是,全国都在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 。《焦点访谈》采访了当年第一个拿到“鸡毛换糖”许可证的个体经营者冯爱倩,她详细讲述了那时艰难的“斗争”历程:因为上街摆卖小商品被有关部门围堵,她在街上拦住县委书记“讨说法”,并且拍起了桌子,最后终于被允许摆摊。当年的县委书记也现身回忆事件经过。这一切今天看起来既严肃又妙趣横生。那是一段有意义的、有意思的、令人难忘的历史。
■图说发展史
市场越做越大
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还是雏形。 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慢慢发展。
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规模。 第四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全国最大。
个体户VS县委书记
我一定要摆摊
个体户冯爱倩 县委书记谢高华
她问我,你是不是谢书记?我说是的。她当时对我讲,她摆摊了,她带着气来的。 ———县委书记谢高华
我们两个人好像有点争论。我问他说,义乌人那么多,田地又那么少,你应该怎么样(做)? ———个体户冯爱倩
他好像有点不耐烦,他拍桌子,我也拍了一下。 ———个体户冯爱倩
我当时表了个态,我说:你去摆小摊好了!我告诉有关部门不给你关掉。 ———县委书记谢高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