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vs新英格兰-哥伦布vs亚特兰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或介绍
亚特兰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地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说。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个多世纪以来,秘鲁小城伊卡的居民们在城郊发现了一些被称之为“伊卡黑石”的东西。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头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达100公斤。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种神秘的画面:有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在做心脏手术;有的画面是表现他们用望远镜遥望星空的情景;还有的画面是他们骑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乘坐着一些古怪的飞行器遨游太空。秘鲁共和国学者哈·卡勃雷尔收藏了大量雕有这种神秘画面的“伊卡黑石”,对其进行了分类,拍了照,并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后写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书。他收藏了大约2.5万枚这样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画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画面虽然显得粗糙,但画意明白易懂。有些画面很像是地球的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图,在这些刻出的地图上,不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陆,还有像雷米利亚、亚特兰蒂斯等这样一些早已荡然无存的大陆,而且这些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在传说中它们在几百万年前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这些“伊卡黑石”上的画面除地图外,还发现有骑着史前大象和多趾马的人的形象,这种多趾马则是现代马最远的祖先;还发现有这样的画面:骑者坐在一些巨大动物的脊背上,这些动物长着类似长颈鹿一样的头和脖子,它们的身体很像骆驼,这些巨大的古代动物早已在几百万年前就灭绝了。此外,还有一些人正在猎杀恐龙的场面。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表现纯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画是按一定的严格顺序排列的。它们以一个独特的、大自然科学“图书馆”的风貌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它们成为了地球上某一个伟大而古老的超级文明昔日辉煌的历史见证。
亚特兰蒂斯文明
在亚特兰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就是能源系统。
凯西在这方面留下了十分详尽的催眠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只有将那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他们也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这一切致使亚特兰蒂斯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于那个天堂里。
而这超文明却在公元前16000年时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就陆沉了,只剩下迁移到别处的人们,而亚特兰蒂斯人则消失了。可是,亚特兰蒂斯并非真的就此消失,因为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凯西的催眠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提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年至1969年之间被发现”——凯西在1940年时做下的此预言,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
不过,就在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了两座石造建筑。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1969年7月,人们又在北比米尼发现了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自此以后,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了。
海神的传说
没有任何事情能像亚特兰蒂斯大陆之谜那样长久地挑起人们的幻想。
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次将此大陆向外介绍以来,人类就被那谜样的大陆所迷住了。
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全貌。柏拉图将希腊共和国共和国贤人之一梭从埃及祭司那里所听到之事写成了故事介绍给世人。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说,亚特兰提斯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神话中海神波塞顿的广大岛屿。这座岛屿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顿的5对双生子共同统治。而长子亚特兰斯,当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为王中之王了。而这座岛屿也以第一代国王亚特兰斯之名,被称为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岛位于“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积则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更宽广。至于其强大的权力则并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而是远达欧洲、非洲及美洲。
亚特兰蒂斯在其特有的体制下保持着繁荣与富裕,且居住于此的人民也很温和、贤明,不会沉溺于巨富,凡事以德为尊。可是,随着时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渐淡薄,终于有一天,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侵略他国了。
勇敢地抵抗亚特兰提斯进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战后,击退亚特兰提斯军,保卫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惨命运却立即发生了。
因为当时爆发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军队仅仅在“悲惨的一昼夜”间就陷入地下,而亚特兰蒂斯岛也沉没于海中,从地上消失了。这是发生于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图做此记述以后,理想之都亚特兰蒂斯就成了众人所向往之地。尤其是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图所记述之事的可信度。因为在“真正的海”的对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陆”。许多进入美洲大陆探险的探险家认为,在那里所看到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预言与埃德加·凯西的预言有些细节非常一致,但也有相异之处。特别是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有很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在“一日及悲惨的一夜”发生的;而凯西却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经过前后三次(从时间上来说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间)大激变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时发生了最初的异变。虽失去了大陆的一部分,但还持续着亚特兰蒂斯的繁荣文明。接着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发生的第二次异变。这时大陆被分成数座巨岛,人民纷纷远走他乡。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后的异变发生了。以超文明为誉的亚特兰蒂斯,终于经不起如此大的激变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变后的移民及逃过最后异变大难的亚特兰蒂斯人,却广布在世界各地。亚特兰蒂斯超文明的遗产渡过了远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的兴盛。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 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13个纲领。
一、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二、柏拉图所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怀疑;
三、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那里的人们迁居到了世界各地;
五、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伊甸园”,指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六、古代希腊共和国共和国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就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鲁共和国的神话中,有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八、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九、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一、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十二、12000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十三、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德奈利的13个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一大批人类活动的疑问。那么有关各地人类超文明的记录也应是可信的了?而且,远古时人类的相互沟通与交往也是可以被证实的了?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众国找到奇异的“印记”。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以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这样的“巧合”不胜枚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由于它们相距十分遥远,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他们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它们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高度文明遗留下来的“印记”!
亚特兰蒂斯
“秘境追踪”之“远古文明之谜”—亚特兰蒂斯:远古乌托邦
亚特兰蒂斯,一个传说中高度文明的国度,一个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帝国。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怀疑中寻找它的存在。
哥伦布实验舱的基本资料
哥伦布实验舱作为国际空间站永久实验并提供内部酬 载在多种学科的研究领域材料学、可变的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研究实验室。另外,外部酬载设施用于实验和应用在空间科学、地球观察和技术领域。
“哥伦布”实验舱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重要组件,是欧洲航天局对空间站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欧洲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所在。欧洲航天局空间站项目经理阿伦-斯科特勒在美国宇航局肯尼亚航天中心说:‘哥伦布’是我们的基石,我们的婴儿,我们的太空舱,我们的实验室。那将是我们明天的实验室,不见得配套完善,但它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哥伦布”实验舱重达13吨多,将随着“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STS-122任务组升空。实验舱以横跨大西洋的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命名,欧洲开发这一实验舱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经历过数次推迟,先是欧洲航天局推迟,后是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初被俄罗斯推迟。再后来,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惨剧,发射又被美国宇航局推迟。
“哥伦布”和自动运输飞行器货运飞船是欧洲航天局对国际空间站的最大贡献,作为建设国际空间站其他太空舱和部件的回报。
“哥伦布”科学实验舱是欧洲为国际空间站作出贡献的奠基石,它于2007年10月或11月发射升空,其航天飞机的任务代号为STS-122。 、
亚特兰缔斯和大西洲是同一个吗?
不完全一样.大西洲又叫拇大陆,是一个已经被认为沉没于现今大西洋位置的古老的大陆.这个古老的大陆被认为在当今人类文明出现之前曾达到过相当高的文明程度.近些年的海洋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大西洋底一些极其古老的文明的沉积--前面的朋友已经提过,我就不重复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拇大陆的存在.另外,如果单看现在的世界地图,就不难看出,大西洋两岸的构造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对于美洲古老文明的某种东方相似性,有人认为和大西洲文明有关,也有更多的学者认为是在一万多年前的冰川活动时,由于白令海峡结冰,使一些蒙古利安人到达那里,并影响了其后来的发展.这在中国的古籍中也有印证.如“相土列列,海外有截”就说商的王子相土在“海外”,也就是那时认为的美洲有了一番作为。
亚特兰蒂斯是这片古老大陆上最耀眼的明星。以下是别的吧友给传上来得帖子内容,我就不多说了。
亚特兰蒂斯(Ατλαντι?),又译阿特兰蒂斯,一片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被称作大西洲。到现时为止,还未有人能证实它的存在。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文章里。据他所言,亚特兰蒂斯在他九千年前已被一场自然灾难毁灭。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面目。
塞浦路斯说: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沙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城。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洪水大灾难”,令到地中海于现时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阿特兰蒂斯岛,以及圣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
克里特说:另一个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因为当地过去曾经发生大规模地震,使部份陆地下沉。
直布罗陀说: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科林那研究了人类于19000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达鲁西亚(Andalusia)与摩洛哥之间。
目前,多数考古学家倾向于认为,地处地中海东部水域的克里特岛更为接近大西洲的历史地理条件。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发掘出了迈锡尼遗址,过了35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上发掘出更早的米诺斯文明遗址。这两件考古学上的伟绩轰动了世界,人们不约而同地将它们与“失踪”的大西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克里特岛只是大西洲岛国的残余部分, 因为克里特曾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世纪至前15世纪的450 多年间是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其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曾十分发达。但在经历了四五百年的繁荣期以后,它却遭到了大西洲式的厄运:“一场突如其来的火山、地震、海啸连续爆发,吞没了岛上的一切。”近代火山学的发展已证实了引起这场大浩劫的自然力量来自桑托林岛(位于克里特岛以北约113 公里)上的一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目前,要在桑托林、克里特与大西洲之间划上一个等号,其最大的症结便在时间和面积上,两者相差近80年和72万平方公里。
因此,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亚特兰蒂斯”(“大西洲”)仍然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依然在探索中。
参考资料:
有谁知道亚特兰蒂斯大陆是谁统治的?`
亚特兰蒂斯,一个传说中高度文明的国度,一个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帝国。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怀疑中寻找它的存在。 2004年,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东海域发现一个庞大水下建筑,这一发现立刻在考古界引起轰动。 神奇的国度 柏拉图在书中写道,大约在10000多年前,大西洋上有座岛屿,面积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加起来还要大,人口2000多万,这就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亚特兰蒂斯。 传说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赛东。波赛东将岛屿划分为10个区,分别由10个儿子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由于长子名叫亚特拉斯,因此这个国家就被称为亚特兰蒂斯帝国,也有人称它为大西岛或大西洲。亚特兰蒂斯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北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广阔平原。 亚特兰蒂斯最精美的建筑是首都的王宫,宫殿里有用黄金装饰的雕像。王宫周围有3条人工开凿的运河,跨过运河就进入王宫里的神庙。神庙内部全部用金、银、铜以及象牙装饰,供奉着海神波赛东。 按柏拉图的描绘,王宫建成后,每位继位者都会大兴土木,对王宫进行改造,直到王宫的华丽和精致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此外,这里还有祭祀用的巨大神坛。 柏拉图说亚特兰蒂斯人拥有的财富多得让人无法想像,他们最初诚实善良,具有超凡智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开始派军队征服周边国家,生活也变得腐化、道德沦丧。他们的行为激怒了众神,众神之王宙斯一夜之间将地震和洪水降临在大西岛上,亚特兰蒂斯从此消失在大海之中。 不灭的传说 事实上,亚特兰蒂斯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到柏拉图时代已存在了9000多年。柏拉图坚信,亚特兰蒂斯是真实的历史。 由于柏拉图在古希腊受到尊崇,而他在描绘亚特兰蒂斯王朝时,记述的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传说中的巨人魔女,所以人们对他的描述深信不疑。 到了19世纪,一些神秘预言家告诉人们,亚特兰蒂斯不仅存在,而且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他们乘坐每小时能飞100多公里的飞船巡查领土,用一种叫“菲利尔”的燃料产生推力,有点像现代的喷气引擎。这些充满想像力的描述更增加了亚特兰蒂斯神秘的氛围。 寻找这个消失帝国的不仅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1931年,德国纳粹曾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探险活动,指挥者就是德国纳粹党卫军军官希姆莱。他相信亚特兰蒂斯不仅存在,而德国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就是亚特兰蒂斯人的后代。他认为,找到亚特兰蒂斯,就可以凭借它超自然的力量称霸世界。然而这次探险一无所获。 金字塔现象 《海底两万里》中神奇的描述,引起美国人康纳利的兴趣,他决定寻找消失的亚特兰蒂斯。 1882年,康纳利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出版,他坚信亚特兰蒂斯的确存在,并提出金字塔现象。在非洲,公元前2700-2500年间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在墨西哥,玛雅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建造了金字塔。在亚洲柬埔寨吴哥窟,也发现了建造于公元12世纪初类似金字塔的建筑。虽然建造时间相差几千年,但风格却惊人地相似。 康纳利指出,柏拉图曾提到亚特兰蒂斯有许多高大的尖锥体建筑。康纳利认为,世界各地的金字塔都起源于亚特兰蒂斯。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建筑都与星座相对应:吴哥窟对应天龙星座;埃及狮身人面像对应狮子星座;金字塔对应猎户星座。这种与天象对应的方式说明,他们都是按公元前10500年时的恒星排列格局来建造的。 康纳利推测,在公元前10500年,地球曾有一个发达文明时期,这是亚特兰蒂斯最辉煌的时期。埃及文明、玛雅文明以及吴哥窟,不过是散落到各地的亚特兰蒂斯后人对祖先的纪念。 寻找大西洲 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认为,亚特兰蒂斯很可能就在南美洲的提万纳库。提万纳库位于安第斯山脉之间的大平原上,面积6万平方公里。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的皇宫寺庙和花园表明,提万纳库人有精湛的建筑技术。而且,提万纳库宫殿及庙宇也都饰有黄金。 对此有考古学家提出,提万纳库是在柏拉图死后数百年后才发展成强大帝国的,因此不可能是亚特兰蒂斯。 瑞典地理学家埃理森则认为,亚特兰蒂斯就是爱尔兰岛。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的疆域地形,与爱尔兰岛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细心的人们发现,爱尔兰的地理位置与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的地理位置并不相同。 有人认为,亚特兰蒂斯的名字中隐藏着它的真正位置,因为在英语中,亚特兰蒂斯与大西洋发音相似,而阿特拉是指希腊神阿特拉斯,他的名字常用来代表向西的土地。柏拉图似乎在告诉人们,亚特兰蒂斯就在大西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是这个意思。亚特兰蒂斯是传说中位于大西洋的一块大陆(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庞大的岛屿),其上有先进的文明,后来沉入了大海,文明也消失了。
猎户座是天空中的一个星座,也是冬季星空中著名的星座,其中有明亮的恒星,也有星系、星云等。但在猎户座中还没有发现携带行星的恒星,更没有发现有地外文明。殖民者是来自别处,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产、生活并繁育后代的人们。例如,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人蜂拥而至,从欧洲来到美洲,定居下来,开始从事生产、生活。这种行为叫殖民,这些人们就叫殖民者。
这句话是说:来自猎户座一个文明星球的智慧生物在亚特兰蒂斯定居下来,发展了原有的文明,成为了亚特兰蒂斯的殖民者。
这纯粹是想像。
什么是史无前例的“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的构型很有意思,也非常特别,它与目前已发射到太空的卫星、飞船、空间站的样子都不一样,它由用高科技材料制成的各种杆子组合搭建而成,也有人称它为双龙骨结构。建造完成后,整个空间站由12个舱组成,容积达1200立方米,总重量在450吨左右。在这个庞大的桁架上装有各种舱段和设备。其中包括了由美国负责制造的1个居住舱、1个试验舱、桁架本体、气闸舱、舱以及电源发动机等设备,另外还提供1个极轨平台。美国作为国际空间站的发起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为空间站提供的设备最多。
由于俄罗斯人的加盟,国际空间站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的“自由”号空间站,而另一部分是俄罗斯发展的“和平2”号空间站。两者之间用多功能舱进行连接,组成一个整体,这就使国际空间站的构型从桁架式变成了桁架加模块式结构。俄罗斯人作为空间站技术的先驱者,其加盟无疑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俄罗斯负责提供1个服务舱、1个对接舱、1个存储舱、1个生命保障舱,另外还有3个研究舱等。
下面对国际空间站的内部构造进行简单的介绍:
居住舱。居住舱是宇航员生活和休息的地方,包括厨房、会议室、卫生间、卧室、医疗设备、锻炼设备等。厨房里烤炉、电冰箱、垃圾处理机、洗手池一应俱全。居住舱由美国承担研制并发射到太空。
服务舱。它内含科学仪器设备等服务设施,也包含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罗斯研制并已由俄罗斯“质子”号运载火箭于2000年7月12日发射升空。
功能货舱。它内设有宇航员生命保障设施,具有一部分居住功能,以及电源、燃料暂存地等,舱体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由俄罗斯研制并由俄罗斯于1998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
多个试验舱。试验舱是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场所,它是指挥和控制空间站的中心。试验舱是世界上最高的试验室。在这里,可以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生态学和药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试验舱将提供总计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罗斯试验舱中也有20个试验机柜。另外,日本的试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试验。据目前所知,由欧空局研制的“哥伦布”实验舱已由“亚特兰蒂斯”号于2008年2月11日发射升空;而由日本研制的一个实验舱已于2008年5月11日由“发现”号运载火箭将之发射升空。
节点舱。它们由美国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的通道和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口。节点舱比较小,在空间站组建时期,它是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的出入口。空间站建成后,除用于连接各舱外,节点舱可以用做存储仓库,或安装电力调节机柜,提供电能。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余地。由美国研制的“团结”号节点舱已由“奋进”号航天飞机于1998年12月4日发射升空。而由意大利太空总署研制的“和谐”号节点舱已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2007年10月23日发射升空。
服务系统。空间站的服务系统包括俄罗斯功能货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和俄罗斯服务舱。加拿大移动服务系统的遥控机臂长16.8米,能运125吨货物,可沿主桁架移动,进行空间站硬件的装配、维修和更换。俄罗斯服务舱拥有生命保障系统、推力器和居住功能(含洗手间和卫生设施),重20吨。空间站的运输系统包括“联盟”号载人飞船和“奋进”号货运飞船等,其中后者每年为空间站运送4次推进剂。空间站的指令和控制由美、俄双方分担,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主要负责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航天中心主要负责载人飞船和运货飞船飞向空间站,以及飞船飞离空间站,它也是空间站运行的后备控制中心。
能源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帆板。它们由美国和俄罗斯两国提供,均已发射升空。
最终的国际空间站由6个试验舱(美国1个、欧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1个美国居住舱(有洗手间、卧室、厨房和医务设备)、2个节点舱和服务系统及运输系统所组成。
在美、日、欧的试验舱中,共有33个国际空间站有效载荷标准机架,其中美国试验舱内有13个,日本舱内有10个,欧空局舱内有10个。空间站在约350千米高的轨道上组装完成后,将慢慢推移到约460千米的轨道上。
国际空间站是由十几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它又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航天工程,可以想象它的建设需要人们的长期努力与合作,各个参与国都在积极研究建设。国际空间站近年发展步履维艰,用“好事多磨”这句话来形容国际空间站的进展一点也不夸张。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使得国际空间站的方案改动了几次,它的几次改名也说明了这一点,最早想用全部桁架式,但经分析技术太复杂,耗费经费太高,而且风险也大,再加上当时美国的经济不太景气,有人反对这个,认为研制这个庞然大物的价值远远抵不上它所需的费用,因此几乎被取消。美国人不得不重新考虑简化方案,减少研制经费。但就是这样总研制经费也得500多亿美元,可见它的规模。另外是吸收了俄罗斯人参加。不可否认,俄罗斯人在航天技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航天技术领域好几个第一都是俄罗斯人创造的,但怎奈俄罗斯人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没钱研制空间站,因此不能按时交货,使得整个不得不推迟了一年多。
而另一方面就是技术的原因,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由这么多国家参与,从组织到技术是何等的复杂!只要有一个国家拖了后腿,整个工程就受影响。在技术方面,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用桁架式的模块太空组装结构,这在世界航天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它的系统多,要求高。我们前面介绍的只是国际空间站本体的、在第一期工程里的主要的结构和设备,而组成空间站的系统、设备、构件则更多。
除了空间站本体外,还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保障设施。比如空间站的发射场、运载火箭、跟踪测轨、后勤保障及空间站的管理、维护和故障排除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得跟上。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空间站及轨道平台上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样品,在正常的情况下至少每半年就要更换一次,宇航员要进入这些飞行器中,把试验完成的装置或者样品取出来,然后送回地面;再把从地面带上去的装置或样品安放好。再比如,空间站上的消耗品如各种气体、各种液体以及备件都需要定期输送,尤其上面宇航员所需的生活用品更是如此。据介绍,每年要从地面为一个宇航员送去650多千克的食品、200多千克的衣服以及其他的生活用品,如果包括发射费用,算起来1年的维持费要高达10多亿美元。
另外一个技术问题就是,这么庞大的空间站的组装问题,也是极其复杂、前所未有的。
尽管工作步履艰难,好事多磨,可还是向前推进着。在前几年,有关国家的一些飞行试验工作就是在为国际空间站的发射、组装、维护以及管理做准备,训练宇航员的工作实践能力。例如目前世界上的两个航天大国俄罗斯和美国,1994~1998年,美国的航天飞机与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就进行了9次对接,直到1998年6月才结束工作,大大训练了宇航员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了他们在故障情况下空间作业、排除故障的能力,这些在国际空间站上是极其有用的。据报道,1998年11月20日,由俄罗斯用“质子-K”号运载火箭发射一个名为“曙光”号的多功能货舱,它能够提供关于控制、燃料的存储以及供电服务;1998年12月3日,由美国用航天飞机发射一个名为“团结”号的节点舱和一个对接器,1998年12月6日宇航员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经过两天追赶,成功地捕捉到“曙光”号功能货物舱,并在同一天把国际空间站的头两个组件——“曙光”号货物舱和“团结”号节点舱对接起来。目前,国际空间站正在紧张有序的组建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